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陈敖民
乌兰浩特市第十五中学137400
引言
高中地理教学中,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是自然地理核心知识,是理解复杂地理现象的基础。但内容抽象,涉及物理原理多,学生理解难、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城市热岛效应是普遍的城市气候现象,与大气受热和热力环流密切相关,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绝佳教学案例。以其为载体教学,能助学生掌握原理,引导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本文以城市热岛效应教学为例,深入探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一、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析
(一)太阳辐射:大气受热的初始能量来源
太阳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持续向外辐射巨大能量即太阳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波长较短,称短波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发生反射、散射和吸收等相互作用。云层、尘埃反射部分太阳辐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选择性吸收少量紫外线和红外线,大部分可见光可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统计显示,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约 50% 能到地面,是地面增温主要能量来源。教学时,可用示意图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过程,助学生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二)地面辐射:大气受热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后释放地面辐射。因地面温度远低于太阳,地面辐射波长较长,属长波辐射。地面辐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这些气体能截留能量使大气升温。研究表明,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占比达 75% -95% ,所以地面辐射是大气受热主要来源。教学时,可结合生活实例,如晴朗夜晚比多云夜晚气温低,引导学生思考。
(三)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的关键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大气辐射,属长波辐射,其方向有向上宇宙空间和向下地面的,向下的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部分能量返还地面,弥补地面辐射损失,起到保温作用,此过程叫大气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强弱与温室气体含量、云层厚度有关,含量越高、云层越厚,逆辐射越强、保温越好。如冬季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其中尘埃和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表温度,防农作物受冻,这是大气保温作用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常见形式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例如,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中,一侧放置热水,另一侧放置冰块,在容器上方放置点燃的香,观察香的烟雾运动轨迹。可以发现,烟雾会从冰块一侧(冷区)下沉,然后向热水一侧(热区)流动,到达热水上方后上升,再向冰块一侧流动,形成一个循环,直观地展示了热力环流的形成。
(二)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
热力环流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常见形式有城市热岛效应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白天陆地升温快、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气压高,空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压高,海洋降温慢、气压低,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山谷风由山坡和山谷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上升,山谷空气流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下沉,流向山谷形成山风。教学中对比分析这些热力环流,能让学生掌握形成的共性原理,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殊性,拓宽地理视野。
三、以城市热岛效应为案例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播放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视频、展示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对比数据、呈现城市高温天气对居民生活影响的新闻报道等方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及其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播放一段夏季城市中心区域高温难耐,而郊区却相对凉爽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会比郊区高?城市热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自然地引入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二)结合实验与模拟,深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通过实验和模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热力环流实验,如前面提到的 “热水与冰块” 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如 GIS、遥感等,模拟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展示城市下垫面、人为热排放、大气成分等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原理,以及它们在城市热岛效应中的作用。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布置探究任务:“分析你所在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缓解措施”。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和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培养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分析,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本文以城市热岛效应为教学案例,系统梳理了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核心原理,并深入探讨了二者在城市环境中的实际体现与教学应用路径。未来,在地理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案例边界,如结合不同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差异、极端天气下热岛效应的变化等,深化学生对原理适用性与复杂性的认知;同时,可借助更多数字化教学工具,如实时气象数据平台、城市气候模拟软件等,让教学更具时效性与互动性,推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向更贴近现实、更注重实践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备环境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地理学习者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丽娜 .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以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 为例 [J]. 教育观察 , 2023(8):44-48.
[2] 黎亮 , 杨智翔 , 宁玮 .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J]. 江西科学 , 2024, 42(2):405-410.
[3] 柯琳琳, 黄子璇, 张绿水. 南昌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模拟预测研究 [J]. 南方林业科学 , 2024(0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