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建筑工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四郎拉姆

色达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626600

前言

在持续扩张的中国建筑市场中,工程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建筑企业高水平发展的主要问题。传统“阶段式、重施工”的质量管理模式,因未建立全过程的协同管理机制,无法有效阻断风险的连锁传递。在当前高耸建筑、新型装配式结构等建筑新领域,质量风险出现隐蔽性强且难以追溯的特征,迫使建筑工程质管模式向全周期、系统化提升转变。

一、建筑工程全过程质量风险识别

建筑工程质量风险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分布与跨周期传导特性,全过程风险传导呈现“决策偏差→设计缺陷→施工失控→验收遗漏→运维失效”的链式反应。

决策阶段:因利益驱动与技术论证不足导致的目标定位偏差构成系统性风险源,表现为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建设标准脱离实际需求,其隐患将在后续阶段呈几何级放大。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核心风险源于协同机制失效,各专业设计割裂引发图纸“错漏碰缺”,BIM 技术应用滞后进一步加剧技术可行性不足问题。

施工阶段:该阶段为风险可视化阶段,各环节均易出现风险问题。一是原材料环节,因缺乏对供应链的监管而导致被供应劣质原材料;二是工艺环节,因不注重对承包商的技术管控以及施工人员的技能不足,造成灌浆混凝土等关键工序经常出现违章施工问题;三是监管环节,传统的手工检查效率低、效果差而不能及时发现隐蔽缺陷。

验收阶段:质量风险转化为责任追溯困境,在工期压力下“重程序、轻实质”的验收模式,住建部 2023 年抽查数据显示, 42% 的整改要求流于纸面,尤其对地下防水等隐蔽工程缺陷识别率不足 30% 。

运维阶段:运维阶段风险主要是前期问题的滞后暴露和管理上的断层。由于设计问题往往在使用后的 3~5 年出现,而运维部因缺少施工建设阶段质量的信息数据,无法制定针对性维护方案,致使一般性的小问题逐步发展为结构安全风险。

二、全过程管理下建筑工程质量提升策略

( 一) 决策阶段质量预控

决策阶段是把控建筑工程质量的第一关口,需要在此环节做好质量风险的源头控制。一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实施“质量优先权重法”,加强可行性研究中的质量风险专项评估,将质量设定为目标权重,利用 QFD 将业主需求转为技术要求;二是对合同条款加以创新。将全面周期的质量责任加入招投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各个参建方在运营维护期的归责时间,同时,实行“质量保险 + 保证金”联合方式,强制要求施工承包单位购买工程质量保险,并且将保险理赔与退还保证金挂钩。科学决策机制与合同条款创新相协同,促使工程质量监管由“被动整改”到“主动防范”。

( 二) 设计阶段质量优化

设计阶段质量提升主要面临协作不足和创新风险两大困难,为突破困境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用BIM 技术创建跨专业的整合平台,对建筑、结构、机电等模型进行实时碰撞检测和信息共享,减少错误、遗漏或缺陷设计,同时采用 VR 模拟技术和人体工学验证来确保设计满足需求。其次,实现标准化与设计创新的动态平衡。对通用部件实施标准化管理以把控基础质量,对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工艺进行分级评审,通过风洞实验、结构仿真等方式对创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加以验证,确保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实现设计创新。

( 三) 施工阶段质量落地

施工阶段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可以从智慧化监控体系构建与关键环节精准控制两方面入手。智慧化监控体系构建方面,通过物联网布设混凝土温度、混凝土湿度、钢结构压力等传感器实现数字化质量检测,利用 AI 图像识别自动识别钢筋绑扎间距等实体质量关键工序的偏差,实现质量风险及时告警。关键环节精准控制主要表现在材料控制、工艺控制以及人员控制三方面。针对材料控制,建立区块链式材料溯源系统,使每一种主体材料实现“一物一码”的全周期跟踪;工艺控制则大力推行工艺参数数字化管控,如 GPS 定位技术跟踪混凝土振捣时长以及建立首样联合验收制度;对于人员控制,要求关键岗位人员务必携带智能设备上岗,将现场数据实时上传至质量监管平台。

( 四) 验收与运维阶段质量闭环

1. 分阶段验收创新

传统的集中式工程质量验收容易产生责任追溯困难、整改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建立“三阶梯递进式验收”流程来克服这些问题。第一阶梯为业主预验收,经由建筑单位自检合格后,业主对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性进行检测,如水管的灌水实验、门窗的气密性测试等,以排查设计缺陷;第二阶梯为联合初验,由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抽查,利用无损技术检验隐蔽工程质量,并形成整改列表限期整改;第三阶梯为正式竣工验收,质量监管部门结合前两轮整改记录,核查整改是否达到标准,并将责任人签认手续作为核查重点。分阶段验收机制能够有效规避形式化验收的弊端,实现质量责任的可追溯性。

2. 运维期质量追溯

运维期的质量管理主要是解决施工信息与运维信息的断层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施。一是实现数字化资产交接,即利用 BIM 运维模型收集施工期的关键数据,如材料实验测试记录、隐蔽工程影像图及巡检记录等,并建立缺陷自动预警机制,实现从施工建设到运维的无缝信息交接。二是实行二维码标识制度,为每一个建筑构配件设置专属二维码,绑定实体与电子信息,运维人员只需扫描二维码便可获得厂商、责任人、检验记录等关键数据。三是签署权责清单契约,在建筑工程合同中明确建筑使用期间的质量责任主体,并将之与工程质量保险理赔条款相关联,利用经济压力促进责任落实,彻底克服传统管理模式下运维被动响应的局面。

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它的顺利开展需要工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协作,只有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实施管理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通过全过程管理下建筑工程质量提升策略的实施,可以充分改善建筑质量管理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为居民建设更为安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晓岩 .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12(05):72-74.

[2] 李新文 . 全面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29):92+101.

[3] 巩 浩 . 建 筑 工 程 质 量 管 理 的 实 践 要 点 分 析 [J]. 工 程 建 设 与 设计 ,2023(19):228-229.

[4] 顾 飞 冲 . 建 筑 工 程 质 量 管 理 通 病 及 防 治 对 策 [J]. 住 宅 与 房 地产 ,2020(24):136.

[5] 李立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24):13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