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
王锦花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凤城初级中学 0321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导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维度,要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然而,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 " 重理论轻实践 "" 重个体轻协作 " 的倾向,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学生间的知识共享网络,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系统探讨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为提升物理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一、科学分组:构建异质化学习共同体
(一)多维度评估实现精准分组
分组质量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效能。教师需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认知风格、性格特征、兴趣偏好等因素,采用 "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 原则构建学习共同体。例如,在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实验中,教师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数据分析能力突出的学生编入同一小组,同时搭配善于表达和记录的成员。这种分组方式使小组在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现象分析等环节形成优势互补,有效提升了探究效率。具体实施时,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业测评等方式收集学生信息,建立包含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协作能力等维度的学生画像,为科学分组提供数据支撑。
(二)动态调整促进持续发展
合作学习小组应保持适度流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变化和学生发展需求,定期调整小组构成。例如,在 " 电学综合实践 " 项目中,初期分组侧重基础能力搭配,随着学生对电路原理的掌握,中期调整为按兴趣特长分组,设置 " 电路设计组 "" 故障排查组 "" 创新应用组 "等专项小组。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既能保持小组活力,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践数据显示,实施动态分组后,学生实验报告完整率提升 27% ,创新方案设计数量增长 41% ,印证了分组策略的有效性。
二、目标导向:设计结构化合作任务
(一)三维目标融合设计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需突破单一知识传授的局限,构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以 "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 实验为例,教师可系统设计三维目标框架:在知识技能维度,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电功率计算公式 P=UI 的应用,理解额定功率是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稳定发光功率,而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呈现非线性特征,这种区分有助于学生建立动态的物理观念;过程方法维度则聚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如选择串联还是并联电路、电压表量程的确定),到实验器材的合理选型(根据灯泡额定电压选择电源和滑动变阻器规格),再到多组数据的系统性采集(涵盖低于、等于、高于额定电压的三种工况),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科学思维的训练;情感态度维度强调团队协作中的责任担当与科学兴趣的激发,通过角色分工(如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强化个体责任,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由暗变亮再变暗的现象,感受物理规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持续探究的热情。
教师在此任务中引入 " 预测 - 验证 - 反思 " 的问题链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基于已有知识预测电压变化对灯泡亮度的影响,继而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假设,最后分析测量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原因(如电源内阻、导线发热等次要因素)。这种结构化任务设计使三维目标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融合态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深化了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又经历了完整的科学探究闭环,更在团队协作中培育了严
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分层任务驱动参与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教师应设计梯度化合作任务。在" 浮力原理探究 " 教学中,可设置基础任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进阶任务(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拓展任务(设计浮力应用装置)三个层级。小组内部分工时,要求每位成员承担不同难度任务,并通过 "同伴教学" 机制实现能力传递。例如,某小组中A 同学负责基础测量,B 同学进行数据处理,C 同学设计拓展实验,最终三人共同完成实验报告。这种分层设计使不同水平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小组整体完成质量显著提升。
三、过程评价:建立发展性评估体系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
构建教师、小组、自我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多维发展。在 " 声现象探究 " 项目中,教师可设计结构化评价量表:教师评价侧重科学性与规范性,通过核查实验步骤是否符合逻辑、数据采集是否严谨、结论推导是否合理等指标,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检查学生是否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小组互评聚焦协作效能,从分工合理性、讨论参与度、矛盾化解能力等维度量化评分,如记录组员是否主动承担任务、能否倾听他人意见并及时调整方案;自我评价强调反思成长,引导学生从知识建构(如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技能精进(如掌握示波器使用方法)、态度转变(如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等层面进行深度反思。
实践数据显示,多元评价机制使实验操作规范性提升 35% ,小组讨论参与率增长 52% 。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指导性,针对某小组数据波动较大的问题,可建议 " 增加 3 次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并绘制折线图直观呈现声速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这种 " 评价 - 反馈 - 改进 " 的闭环设计,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优化学习策略。
(二)过程性记录追踪成长
建立合作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任务准备、实验操作、成果展示等环节的表现。档案袋内容可包括实验方案草图、数据记录表、小组讨论纪要、反思日志等。在 " 简单机械效率测量 " 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整理档案袋内容,并在班级展示优秀案例。这种过程性记录不仅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学生反思日志中写道:" 通过对比三次实验数据,我发现摩擦力对机械效率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大,这让我理解了理论计算与实际操作的差异。"这种深度反思正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体现。
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是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通过科学分组、目标导向的任务设计、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能够创设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互动环境。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提升物理观念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强化探究能力、塑造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融合机制,开发更多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合作任务资源,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谦 .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策略研究[N].广东科技报 ,2024-11-08(012).
[2] 冯雪薇 .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试题与研究 ,2024,(04):135-137.
[3] 孙洪晓 .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J]. 新校园 ,2023,(0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