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技术支持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化议题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苏生辉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参内中学 362400

一、引言

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化议题教学,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探究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探索该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对创新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智能技术开展情境化议题教学,需遵循科学的实施路径,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搭建智能资源生态库,奠定教学基础

构建覆盖多元主题的智能资源生态库是实施情境化议题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可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长期记录学生课堂互动、作业完成、在线测试等行为数据,深度剖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偏好。例如,若发现某班级学生对科技热点关注度高,便针对性地筛选整合如人工智能伦理、网络安全法治等相关的图文、音视频、虚拟现实(VR)等数字化资源。

利用智能分类系统,将资源按照校园生活、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等维度进行精细化标签化存储。比如,对于校园生活类资源,进一步细分为校园欺凌防治、学生权利维护等子标签,形成动态更新的资源池。运用 AI 爬虫技术,定期从新华网、中国普法网等权威媒体抓取最新的法治新闻、道德模范事迹;结合 3D 建模技术,制作虚拟法庭庭审现场、社区议事协商等场景资源,增强资源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同时,搭建师生共建平台,鼓励学生上传自编案例、实地调查数据。例如,学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后,将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整理成案例上传。借助智能推荐算法,依据教学进度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精准推送资源。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时,系统自动为学生推送近期消费维权的新闻报道、维权流程动画演示等资源,为后续情境创设提供丰富且契合的素材支撑,确保议题教学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二)创设多维沉浸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基于资源库储备,运用智能技术创设多维沉浸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教师可充分采用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将抽象晦涩的道德法治概念转化为生动可交互的虚拟场景。例如,在探讨公共责任议题时,利用 AR 技术,让学生通过手机扫描特定标识,瞬间 “置身” 于拥堵的虚拟街道,学生可通过滑动屏幕、点击图标等操作,模拟疏导交通、调解行人纠纷等场景;运用 MR 设备,将历史事件与现实场景融合,还原商鞅徙木立信、包拯断案等历史现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道德抉择与法治精神。

同时,结合智能交互平板、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式情境任务。如开发 “道德法治大闯关” 游戏,设置角色扮演关卡,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处理模拟的法律纠纷案件;组织辩论闯关,围绕 “网络舆论的边界” 等议题展开线上辩论。学生通过扫码进入任务界面、触屏操作完成任务,系统实时记录学生的操作数据,包括每一步操作的时间、选择的选项、答题思路等,生成个性化学习轨迹,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组织协同探究研讨,深化思维发展

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探究研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步骤。教师围绕精心设计的情境议题,利用钉钉在线课堂、腾讯会议等在线协作平台组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等终端自由组建虚拟学习小组,借助腾讯文档协同编辑功能,共同撰写调研报告;利用腾讯会议的视频会议功能,围绕议题展开激烈的资料收集讨论、观点整合与方案设计。

例如,针对社区治理议题,小组可运用问卷星等智能问卷工具,设计线上调查问卷,向社区居民发放并收集反馈数据;利用 Excel 数据透视表、Tableau 等数据可视化软件,对收集到的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形成具有可行性的社区治理建议。在研讨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关注小组讨论动态,依据学生的发言时长、提出有效观点数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数据,精准判断小组研讨情况,适时介入引导。

同时,利用 AI 智能分析工具,如语料分析软件,对学生发言进行语义提取与情感分析,梳理出争议焦点。如在讨论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议题时,系统分析出学生对 “家长是否应该监控孩子上网行为”存在较大争议,教师据此组织全班辩论或案例复盘。

(四)实施智能精准反馈,优化教学成效

教学反馈是持续改进教学的重要保障。智能技术可实现教学效果的多维度精准反馈。一方面,通过学习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自动收集学生在情境任务、研讨活动中的行为数据,包括答题准确率、发言频次、协作时长、任务完成进度等。利用 Python 机器学习库,如Scikit-learn,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构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能力发展水平评估模型,生成个性化学习诊断报告。报告中详细指出学生在道德认知、法治观念、实践应用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另一方面,运用智能评价系统,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从道德认知、法治意识、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例如,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抓取学生在讨论中的关键词、观点逻辑、论据充分性等要素,与预设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给予针对性评价建议。对于在辩论中逻辑清晰但论据不足的学生,系统建议其加强案例积累。

此外,基于反馈数据,通过智能推荐算法,为学生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拓展任务。如为道德认知薄弱的学生推送相关的动画微课、趣味测试题;为实践能力待提升的学生推荐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整体教学反馈,深入分析资源库中哪些类型资源使用效果不佳、哪些情境教学设计存在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库建设与情境教学设计,形成 “教学 - 反馈 - 改进” 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情境化议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智能技术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化议题教学注入新活力。通过搭建资源库、创设情境、组织研讨与精准反馈,构建起完整的教学链条。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华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科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2023(5):105-111.

[2] 陈雨薇。智能技术支持的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索 [J]. 中国电化教育,2024(3):88-94.

[3]王志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23(12):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