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创新

作者

袁晓英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新康学校 730300

一、引言

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旨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 “双减” 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调研数据显示, 83% 的小学生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道德说教存在理解障碍,而贴近生活的情境教学能使课堂参与度提升 65% 以上。创新情境教学策略,通过创设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融入校园热点事件、搭建家校共育实践平台等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

二、实施策略

情境教学是连接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基于生活化视角,从情境创设、活动开展、实践引导到评价反馈,构建系统教学策略,推动学生道德法治素养发展。

(一)构建多维生活情境场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搭建多元化生活场景,构建沉浸式学习空间。教师首先需建立教材与生活的 “映射表”,按照家庭、校园、社会三大维度,将教材中 “遵守公共秩序”“学会感恩” 等抽象概念,与校门口交通拥堵、班级值日冲突、社区垃圾分类等真实场景一一对应。例如在讲解 “规则的意义” 时,引入学校食堂打饭插队引发矛盾的监控视频,通过逐帧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规则缺失的后果。

在多媒体资源整合方面,可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特定场景。如带领学生 “走进” 法院旁听青少年案件庭审,或通过 360 度全景视频游览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公共事务办理流程。实物教具的使用需注重场景还原度,在模拟超市购物活动中,除准备商品标签、收银机道具外,还可设计突发情境:故意放置价格标错的商品,观察学生面对 “占便宜” 诱惑时的反应,自然引入诚信教育。

鼓励学生成为情境共建的主体,可开展 “我的生活故事” 征集活动。将学生投稿的内容改编为情景剧,如将学生记录的 “家庭节水妙招” 编排成亲子互动短剧,在课堂展示中引导其他学生思考资源保护的责任。通过师生共创,使课堂成为生活经验的汇聚场,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二)开展动态交互实践活动

动态交互实践活动是深化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环节。教师可采用 “项目式学习” 框架设计主题活动,以 “校园文明小卫士” 项目为例,可细化为 “问题侦查组”“方案设计组”“执行监督组”“成果宣传组”四个职能小组。问题侦查组运用手机 APP 制作电子问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最困扰的校园不文明现象” 调查;方案设计组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规划分阶段改进措施,如制作文明标语、设计课间游戏方案等。

在 “家庭责任我担当” 活动中,引入 “家庭责任银行” 虚拟账户概念。学生通过完成家务劳动、关心家人等行为积累 “责任积分”,积分可兑换家庭特权(如选择周末晚餐菜谱)。每周开展 “家庭责任故事会”,学生用手绘漫画、短视频等形式分享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故事,如 “发现父母乱扔垃圾该如何劝说”,在互动讨论中深化道德认知。

活动评价环节采用 “双轨制反馈”,组内设置 “进步观察员”,每日记录成员协作亮点;组间开展 “金点子擂台赛”,通过投票评选出最具创意的解决方案。教师则扮演 “活动督导” 角色,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运用甘特图可视化展示任务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团队冲突,确保实践活动有序推进。

(三)引导自主反思迁移运用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教师可构建 “三阶反思模型”:活动后即时反思、周度深度反思、月度实践反思。在 “模拟社区纠纷调解” 活动结束后,即时发放 “反思卡片”,设置 “最成功的沟通技巧”“最遗憾的处理方式” 等问题引导学生快速复盘;每周收集反思日记,选取典型案例制作 “道德两难情境库”,如 “同学考试求助是否应该帮忙”“捡到贵重物品如何处理”,在课堂上开展 “微辩论” 深化思考。

为促进知识迁移,设计 “生活实践任务包”,包含 “家庭任务”(为家人设计一次道德主题晚餐)、“校园任务”(策划一次班级诚信活动)、“社会任务”(参与一次公益宣传)。建立 “道德实践成长档案”,用照片、文字、他人评价等形式记录实践过程。每月组织 “实践成果博览会”,学生通过展板、海报、情景剧等形式展示应用成果,如将课堂学习的 “协商解决矛盾” 方法用于处理小区宠物扰民问题,真正实现从“学知识” 到 “用知识” 的转变。

(四)建立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情境教学持续优化的保障。构建 “三维评价矩阵”,从过程性评价(参与度、协作能力)、表现性评价(任务完成质量、创新思维)、发展性评价(习惯养成、价值认同)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教师评价采用 “成长雷达图”,定期绘制学生在不同维度的发展轨迹;学生自评与互评使用 “电子评价徽章” 系统,完成特定任务可解锁 “沟通小能手”“责任之星” 等虚拟徽章。

家长评价引入 “家校共育任务清单”,包含 “主动承担家务”“遵守社会规则” 等 10 项具体行为指标,家长通过教育 APP 每周进行星级评价。建立 “评价反馈闭环”,将各方评价数据汇总生成 “个性化成长报告”,针对薄弱环节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如为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推荐情景对话微课。每学期举办 “教学策略优化研讨会”,邀请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共同分析评价数据,根据反馈调整情境设计与活动方案,形成 “评价 - 改进 - 再评价” 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生活化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创新,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情境场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反思迁移与完善评价体系,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扎根生活,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华英。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5):85-89.

[2] 王敏慧。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3):32-36.

[3] 陈淑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研究 [J]. 教学与管理,2023(1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