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多样性保护视角下自然保护地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作者

王晨阳 景天喜

1.410403199104305596 2.411381198212104214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涵盖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多个层面。自然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在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物种灭绝、外来物种入侵等。其中,自然保护地的土地资源管理不善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资源是自然保护地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管理涉及到土地利用规划、权属界定、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多个方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开发、农业扩张、城市化进程等,会直接破坏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生物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进而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发展。土地权属不清、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参与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自然保护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因此,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视角出发,探讨自然保护地土地资源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保护地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

(一)土地利用冲突

在自然保护地内,土地利用冲突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一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求保留大面积连片的自然栖息地,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并限制人类活动对关键物种及其生境的干扰;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往往面临农业扩张、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需求,导致对土地资源的竞争加剧。例如,在部分山区自然保护地边缘,由于耕地资源稀缺,居民为了满足基本生计需要,常向保护地内部扩展耕作范围,进行非法开垦或放牧,严重破坏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进而影响依赖该生境的野生动物种群及其生态功能。此外,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也频繁涉及自然保护地范围,公路、铁路、输电线路等线性工程的穿越不仅直接占用土地资源,还会造成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段化,割裂生态过程和物种迁移通道。这种碎片化的景观格局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降低了物种的适应能力和遗传多样性,显著增加了局部甚至全局性灭绝的风险。因此,科学识别并协调自然保护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长期保护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土地规划不合理

目前,部分自然保护地的土地规划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严重制约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首先,规划缺乏科学依据与系统评估,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与功能连贯性。在功能分区设置方面,核心保护区面积普遍偏小,难以满足关键物种栖息、繁殖及生态过程稳定的基本需求;而缓冲区的功能定位模糊,管理措施不到位,无法有效隔离外部人类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导致生态保护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缺乏区域统筹,未与周边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特征相衔接,导致不同保护地之间或保护地内部各区块之间缺乏必要的生态廊道连接,生态系统呈现碎片化状态,严重影响物种的迁移、扩散与基因交流。此外,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日益显著的背景下,现行土地规划普遍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未能将未来气候情景、物种分布变迁以及土地覆被演变纳入规划体系之中,从而削弱了规划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最后,规划过程中多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数据共享和技术支撑能力薄弱,也进一步限制了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视角下的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一)科学规划土地利用

为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建立在系统、科学的生态评估基础之上。应依托多学科交叉技术手段,开展覆盖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精准识别关键物种的分布格局、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范围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敏感性评价和承载力分析,合理划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功能边界,适当扩大核心保护区面积比例,确保其生态过程完整性与生物群落稳定性。对于缓冲区,应在明确生态承载阈值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的人类活动管控措施,如限制性生态旅游、低干扰科研教育利用等,兼顾生态保护与适度发展需求。同时,生态廊道建设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框架,通过构建以关键物种迁徙路径为基础的线性生态网络,实现破碎化生境的有效联通。具体可依托自然地貌特征,如山体脊线、河流水系及植被连续带,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生态廊道系统,提升区域景观连通性与生态韧性。此外,土地利用规划应具备前瞻性与适应性,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种分布动态、生态系统响应机制及未来土地覆被变化趋势,在空间布局中预留必要的弹性调整区间,增强规划的可持续性与应对不确定性能力。

(二)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模式需突破传统政府单一主导的局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当前管理模式因过度依赖行政力量,常导致管理效能低下、资金保障乏力及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自然保护地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管理需求。因此,应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公私合作(PPP)模式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制度化引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企业,可有效补充财政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特别是在生态旅游开发、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等领域,企业不仅能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可借助其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保护地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强化社区共管机制是实现可持续管理的关键路径。应将原住居民纳入治理体系,通过赋权赋能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例如允许其参与日常巡护、物种监测、环境执法辅助等工作,并配套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或扶持绿色生计项目,如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特色手工业等,从而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为管理精度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巡查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构建集数据采集、动态监测、智能预警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地土地资源管理平台,有助于实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实时掌握与科学决策,推动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智慧化转型。

结论

自然保护地的土地资源管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目前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和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如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构建生态廊道等,以及创新管理模式,包括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加强社区共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自然保护地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些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彦轩 , 金荷仙 .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在自然保护地优化管理中的应用 [J].世界林业研究 ,2024,37(02):60-65.

[2] 朱晓泾 , 于丹丹 , 乐志芳 , 等 . 未来情景下浙江省土地利用格局和生物多样性变化模拟 [J]. 环境科学研究 ,2024,37(10):2225-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