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课堂趣味识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效果探究
陈爱国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辽瓦完全小学 442532
心理学研究表明,6-7 岁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仅 15-20 分钟,传统教学模式与儿童认知规律存在明显错位。如何让识字课堂从" 要我学" 转变为" 我要学 "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游戏、情境、故事三大趣味识字策略,通过激活儿童多重感官体验,让汉字学习回归" 童趣" 本质。
1. 游戏激趣:让识字课堂" 玩" 出精彩
儿童普遍表现出对游戏活动的天然偏好。在识字教学领域引入游戏机制能有效转化汉字认知过程。抽象符号因此变得可感知可操作。“汉字捉迷藏”即为一例。教师事先将生字卡片分散在教室各处隐藏。学生分组搜寻这些卡片。找到卡片后学生必须正确认读并完成组词。找到卡片数量最多的小组被授予“识字小侦探”称号。空间探索行为结合竞争机制是该游戏特点。视觉搜索能力听觉辨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该活动中被整合运用。学生在身体活动中不经意间记忆了汉字字形字音字义。“汉字拼拼乐”属于桌游形式。教师准备拆解汉字偏旁部首制成的卡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抗游戏。参与者尝试组合不同部件创造新的汉字结构。某学生将“氵”与“可”组合成“河”字时。教师即时引导观察:“三点水部件形态类似流动的水流。加上表示‘可以’含义的‘可’部件。组合后整体就指向能流动的河水这个概念”。具象化解释配合实际操作过程。儿童脑海中因此可能形成动态的字形结构影像。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尝试“氵”加“工”的组合。此组合不构成常用汉字。教师视其为教学契机:“此组合虽非现学汉字。但它表明你理解了部件组合的构造原理。未来接触‘江’字时理解将更顺利”。教师对创新尝试持肯定态度。这种态度显著增加了识字课堂的探索性质与趣味体验。
2. 情境浸润:用生活场景激活汉字记忆
汉字承载文化,并非孤立符号。融入生活情境的识字教学有助于儿童建立汉字与现实的联系。教室被布置为微型超市,商品标签如 "牛奶 "" 面包 "" 牙膏 " 密集附着在货架上。" 超市大采购 " 主题活动中,购物清单被交予学生,学生需寻获商品,同时朗读标签并说明用途。任务驱动下," 奶 "" 牙 " 等字与具体物品产生强关联。学生误读 " 面包 " 为 " 米包 " 的情况出现,教师随即拿起实物引导:" 摸摸看,面包表面是不是有很多小孔?就像 ' 包 ' 字外面的 ' 勹 ',把里面的 ' 巳 ' 轻轻包住。" 错误率出现下降,触觉体验参与其中。季节变化提供教学素材。春天到来,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校园环境寻找汉字。柳树被观察时," 柳 " 字被学习。不同花朵被比较," 桃 "" 李 "" 杏 " 被认识。学生蹲在花坛边观察蒲公英,教师指示飘散种子并说明:" 看,这些小伞兵带着 ' 蒲 ' 字的秘密飞走了。左边 ' 艹 ' 告诉我们它是植物,右边 ' 浦 ' 的读音提醒我们它的名字。" 真实场景内的即时教学带来发现惊喜。返回教室后,树叶花瓣等自然物被用于制作文字,学生拼贴出 " 春 "" 花 ""草" 等立体作品。
3. 故事赋能:让汉字在童心中 " 活 " 起来
汉字教学可借叙事赋予其生命活力,使抽象符号在孩子心中具象化。“休”字的讲解提供了例证。教师这样叙述:古代旅人长途跋涉后疲惫不堪,倚靠树木歇息。字形本身呈现了这个场景,“亻”象征劳累的人,“木”则是提供支撑的树木。配合简单图画演示,学生迅速掌握了字形结构。更有学生提出有趣疑问:“老师,两个人一起休息,能写成 ⋅1+1+ 木’吗?”尽管该字不存在,教师肯定其思考:“你创造了‘双人休息’的字!理解汉字构造逻辑是关键。”这种对想象力的鼓励,有效点燃了学生自创汉字故事的热情。蕴含文化的汉字故事能深化认知,比如“家”字的教学。教师展示甲骨文图片:“‘宀’象征屋顶,‘豕’代表猪。古代猪是财富标志,屋内养猪寓意富足安稳。”学生听得专注。一位饲养宠物狗的学生问道:“现在能把‘豕’换成犬’吗?”教师顺势回应:“字形虽变,‘家’的温暖核心未改。你爱小狗,古人珍视他们的猪,都是守护家园的体现。”这种古今对话,使汉字学习成为文化传递的纽带。课后,学生主动用黏土制作“家”字模型,在屋顶下放置各类动物玩具,构建个人化的“汉字家园”。
综上所述,趣味识字教学法的实践表明,当识字课堂充满游戏乐趣、生活温度与故事魅力时,儿童能以惊人的热情投入学习。游戏化策略通过多感官刺激提升记忆效率,情境化教学建立汉字与现实世界的强连接,故事化方法赋予汉字文化生命与情感温度。
参考文献
[1]林德琳. 基于核心素养的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J].亚太教育 , 2025,(10): 63-65.
[2] 闫可颖 . 认知语境下初中一年级语文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5,(04): 36-39.
[3] 孙少娟 . 交际语境下语文习作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四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为例 [J]. 华夏教师 , 2023,(29):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