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班级管理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作者

孙贻珍

芜湖县第一中学 241100

一、引言

和谐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互动中形成的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良性关系,是班级管理高效开展的前提。当前,高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管理模式易引发师生对立;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师生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高中教育实际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成为班级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策略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立足高中班级管理实际,从师生互动的不同阶段入手,通过系统性举措打破隔阂、增进理解。以下从四个相互衔接的过程,阐述具体实施方法。

(一)搭建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

教师需主动打破 “权威者” 角色定位,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创设多元平等的交流场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可每日早自习或晚自习前预留 10 分钟 “班级议事时间”,由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提前收集班级卫生、纪律、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议题,组织同学们发表观点、提出建议,教师以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讨论,仅在必要时提供引导性意见,而非直接做出决策。例如在讨论班级春游地点时,教师不预设倾向性意见,而是引导学生从安全性、经济性、趣味性等角度分析不同方案的可行性,最终通过投票确定目的地。定期每月开展一次 “师生面对面” 座谈会,提前一周通过班级意见箱收集学生关注的学业压力、课程安排、教师教学方式等问题,座谈会采用 “圆桌式”座位布局,弱化师生间的位置差异,教师全程保持耐心倾听的态度,对每个问题都给予具体回应,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明确告知解决时限和进展反馈方式。在班规制定环节,彻底改变 “教师制定、学生遵守” 的传统模式,采用 “初稿征集 — 小组讨论 — 集体表决” 的流程,让学生在制度设计中拥有充分话语权。开学初由班主任提出班规框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同学们的具体建议,如晚自习交作业的时间节点、卫生值日的轮换方式、课堂发言的奖励机制等,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后,提交全班同学投票表决,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纳入正式班规,且班规执行过程中每学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次修订,修订流程与制定流程一致。

(二)拓宽多维度的日常沟通渠道

在平等对话基础上,需建立覆盖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让师生交流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从正式场合拓展到非正式场景。利用班级微信群开设 “悄悄话” 匿名反馈板块,设置专门的消息收集小程序,学生可随时提交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对班级管理的建议以及个人情绪上的困扰等内容,教师每天固定在晚上 8-9点查阅并逐一回复,对于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内容,通过单独约见或私信的方式沟通,确保学生的顾虑得到妥善处理。例如有学生反映因成绩波动产生焦虑情绪,教师可私下与该生约定时间进行谈心,共同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计划。设计 “师生成长手账”,采用统一的笔记本,每周五由学生填写本周的学习收获、遇到的困难、情绪状态以及对教师的期望等内容,周一早晨交给教师,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性撰写回复,既包括对学习问题的指导,也包括对学生情绪的回应和鼓励,手账在师生间单独传递,避免公开讨论带来的压力,让沟通更具私密性和针对性。组建跨学科 “导师小组”,根据教师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合理匹配,每位教师对接 3-4 名学生,每周利用自习课或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一次一对一交流,既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帮助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也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疏导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同时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作为后续沟通的参考。此外,教师应主动走出办公室,参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如观看班级篮球赛时为学生加油呐喊,参加文学社的读书分享会时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在运动会期间与学生一起参与趣味项目等,在这些非正式场景中,教师放下 “教师” 的身份标签,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互动,让沟通从 “任务式” 转变为 “生活化”,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三)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

师生间难免出现分歧,需形成快速响应的矛盾处理流程。当发生课堂纪律冲突时,教师先以 “暂停讨论” 方式避免矛盾激化,课后单独与学生沟通,倾听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如学业压力导致的情绪失控等,再共同探讨解决办法。设立 “班级调解委员会”,由学生代表与教师组成,针对同学间纠纷或师生误解进行调解,例如当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方式有异议时,可向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委员会组织三方沟通。建立“矛盾反馈闭环” 制度,对已处理的问题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学生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如发现仍有抵触情绪,及时调整解决策略。通过直面问题而非回避矛盾,让师生在分歧解决中增进理解,将冲突转化为关系升温的契机。

(四)培育持续深化的情感联结

在日常互动与矛盾化解的基础上,需通过长期活动培育师生情感共鸣。开展 “师生故事分享会”,教师讲述自身成长经历中的挫折与收获,学生分享学习生活中的感悟,在故事交流中增进相互理解。组织“班级共同行动”,如合作完成校园公益活动、筹备文化艺术节等,在共同目标下加强协作,例如师生一起策划环保主题班会,教师负责资源协调,学生承担方案设计与实施,在合作中强化默契。设立 “师生互助日”,学生可主动为教师分担班级事务,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形成 “教学相长” 的良性互动。通过这些持续性的情感培育活动,让师生关系从 “工作关系” 升华为 “成长伙伴关系”。

三、结语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以尊重为前提、以沟通为桥梁、以理解为核心,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持续探索。当师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班级管理将从 “约束性管理” 转向 “自主性成长”,最终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发展的同频共振,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瞿梦涵。高中班级师生互动模式优化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4(3):18-22.

[2] 傅启铭。青春期学生与教师沟通障碍的破解路径 [J]. 教学与管理,2024(5):36-40.

[3] 魏淑娴。班级管理中师生信任关系培育策略探析 [J]. 教育探索,2024(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