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媒体技术在文言文趣味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作者

李娜

石家庄市鹿泉区获鹿中心校 050200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今天,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部编版教材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经典篇目,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但传统讲授式教学常陷入 "教师逐句翻译,学生被动记录 " 的窠臼。当 00 后学生手持平板成长于短视频时代,如何让千年前的文言经典焕发新生?本文以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实践探索为例,展现多媒体技术如何成为破解文言文教学困境的" 金钥匙"。

一、AR 技术:让《桃花源记》" 活" 在眼前

《桃花源记》教学中,教师团队运用 AR 增强现实技术,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可交互的立体场景。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扫描课本插图,立即置身于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的虚拟世界:手指轻触桃林,花瓣便簌簌飘落;拖动视角,可见渔人 " 便舍船,从口入 " 的动态轨迹;点击村民,还能听到用 AI 合成的古汉语对话。这种沉浸式体验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路径,在预习环节, 78% 的学生主动查阅 "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等词语的准确含义;课堂讨论时,关于 " 桃花源是否存在 "的辩论激烈程度远超预期;课后作业中,学生创作的《现代版桃花源》微小说,涌现出 " 元宇宙中的理想社区 " 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技术不仅降低了理解门槛,更激发了创造性思维。

二、AI 语音评测:破解《出师表》朗读难关

《出师表》的诵读教学,长久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棘手难题。这篇 634 字的骈散结合体,不仅包含 21 个生僻字,如 " 陟罚臧否" 中的 " 陟 " 与 " 臧 ",其 " 忠贞体国 " 的情感表达更需精准把握,稍有不慎便会流于平淡或过于夸张。传统教学中,教师虽反复示范,学生仍常在 " 以光先帝遗德 " 的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 " 的重音处理上出错,更难以体会诸葛亮 " 临表涕零 " 的复杂心境。项目组引入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评测系统后,构建起 " 三维评分模型 ",为诵读教学注入科技动能:

1. 字音维度:系统实时标注易错字读音,如将 " 夙夜忧叹 " 的 "夙 " 标注为 [sù] 并配以发音口型动画,对 " 猥自枉屈 " 的 " 猥 " 进行错误发音预警。当学生误读为 "wèi" 时,屏幕立即弹出红色警示框,并播放标准发音3 次,配合" 注意第三声调值" 的文字提示。

2. 节奏维度:通过波形图可视化停顿规律,将 " 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 的节奏转化为高低起伏的声波曲线。学生拖动滑块调整停顿位置时,系统即时评分:若在 " 未半 " 后停顿过长,波形图会显示断裂,并弹出" 此处应紧承下句,体现紧迫感" 的批注。

3. 情感维度:运用声纹分析技术量化情感强度,将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的激昂程度转化为 0-100 的数值。当学生朗读时情感值低于 60 分,系统会播放诸葛亮原声片段对比,并生成 " 语调可再提升2 个八度,语速加快0.5 倍" 的改进建议。

系统生成的个性化报告显示,经过两周训练,学生朗读平均分从62 分提升至 81 分,字音准确率提高 32% ,节奏把握度提升 28%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学生听到自己的朗读被 AI 转化为诸葛亮苍劲有力的人声时,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当我的声音从耳机里传出,仿佛真的成了那个在营帐中彻夜难眠、写下血泪忠言的丞相。" 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的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而非停留于纸面记忆。

三、H5 互动游戏:玩转《三峡》知识竞赛

针对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学团队精心打造了《三峡探险记》H5 互动游戏,将郦道元《三峡》的文本解构为可140

交互的数字探险场景。游戏以 " 穿越时空的江河守护者 " 为叙事主线,设计四大沉浸式关卡:

1. 字词解密:在 " 瞿塘峡机关洞 " 场景中,学生需拖拽组合 " 重岩叠嶂 "" 隐天蔽日 " 等课文词语,破解石门封印。当 " 叠嶂 " 与 " 重岩 " 正确拼接时,山体裂开缝隙透出金光;若组合错误,则触发郦道元语音提示:" 此岩非重,其势难叠",引导重新思考词语逻辑关系。

2. 季节排序:进入 " 巫峡四季轮盘 " 关卡,学生需将 " 夏水襄陵"" 林寒涧肃 " 等 8 个句子拖动至对应季节区域。系统通过动态水墨动画反馈排序结果:夏季区域会浮现波涛汹涌的3D 长江,冬季区域则飘落雪花并显现渔人冰上行走的剪影,强化季节特征认知。

3. 诗词飞花:在 " 白帝城诗词擂台 ",学生输入含 " 山 "" 水 " 的诗句激活传送门。当输入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时,李白乘舟的动画破屏而出;若输入错误诗句,则触发 " 此句与三峡无关 " 的趣味弹窗,并推荐相关诗词拓展阅读。

4. 文化寻宝:终极关卡 " 三峡博物馆 " 中,学生需在虚拟场景中寻找 12 件数字文物,如大禹治水浮雕、李白泛舟瓷盘等。每件文物附带 30 秒微课视频,讲述其与课文的关联,如点击 " 杜甫登高图 " 会弹出动画解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的创作背景。

游戏上线首日,班级平均通关时间达 47 分钟,重复游玩率高达3.2 次。后台数据显示, 89% 的学生主动查阅了 " 襄陵 "" 属引 " 等疑难词语释义, 76% 的学生在课后自发讨论三峡地理知识。教师通过学习热力图发现," 清荣峻茂 " 的语义辨析错误率最高,随即在次日课堂开展专项对比训练,实现精准施教。这种 " 玩中学 " 的模式,让 " 巴东三峡巫峡长" 的吟咏真正成为文化探索的起点。

四、虚拟现实:重走《小石潭记》探幽之路

在《小石潭记》教学中,教师借助 VR 设备还原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学生戴上头显,仿佛跟随唐代文人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亲眼见证 " 全石以为底 " 的清澈潭水,亲手触摸 " 参差披拂 " 的竹树藤蔓。当系统模拟出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的环境音效时,不少学生下意识裹紧了校服。这种多感官刺激带来的认知冲击,使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生命体验。课后调查显示, 93% 的学生能准确描述 "斗折蛇行 " 的比喻手法, 87% 的学生理解了作者 " 乐忧相生 " 的复杂心境。更令人惊喜的是,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 当我站在虚拟的小石潭边,突然明白了什么叫' 一切景语皆情语'。"

结语

当多媒体技术遇见文言文教学,碰撞出的不仅是炫目的视听效果,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从 AR 场景重构到 AI 情感分析,从 H5 游戏化学习到 VR 沉浸体验,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技术从来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在北京某校的试点班级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度从 38% 提升至 79% ,传统文化基因正在数字土壤中萌发新芽。未来,随着 5G+ 全息投影、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文言文教学必将迎来更多可能性。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其核心始终是守护那份 " 蒹葭苍苍 " 的诗意," 大江东去 " 的豪情,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宁 .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创新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5):78-83.

[2] 李卫东 . AR 技术赋能语文深度学习路径探索——以部编版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12):45-47.

[3] 张华等 . 智能教育时代传统文化传承模式重构[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3:13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