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画法在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题材中的创造性转化
都蕾宇
宁夏师范大学 宁夏固原 756000
引言
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作为多元文明交融的视觉载体,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美学形态,一直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传统工笔的精致勾勒或写意的豪放挥洒,虽各有侧重,却难以完全捕捉丝路文明中“绚烂与苍茫并存、细腻与雄浑共生”的复杂气质。没骨画法以其“不依赖轮廓而重色彩自然晕化”的特性,在再现壁画斑驳肌理与丝路流动意境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从技法适配性、表现路径与创作实践三个层面,探讨没骨画法如何实现对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题材的创造性转化。
一、技法适配:没骨画与敦煌壁画的美学共性
没骨画法与敦煌壁画在表现语言上的内在契合,构成了题材转化的基础。这种共性集中体现在色彩观与肌理表现两个维度,为没骨法诠释敦煌与丝路主题提供了天然优势。
在色彩逻辑上,二者均遵循“以色塑形”的原则,强调色彩的独立表现力。敦煌壁画中的“凹凸晕染法”(亦称“天竺遗法”)通过色彩的浓淡渐变表现物象体积,如莫高窟第 254 窟《舍身饲虎图》中,菩萨躯体以朱砂由内向外渐次变淡,不依赖线条勾勒而自成轮廓,与没骨画“直以色彩染就”的技法核心高度一致。清代恽寿平没骨画“以淡赭染地,浓黄点心,粉白勾边”的花卉表现,与敦煌壁画中莲花的晕染方式异曲同工——均通过色彩的自然过渡塑造形态,而非依赖“骨线”的界定。这种对色彩独立性的重视,使没骨法能够精准传递敦煌壁画“重彩浓丽而不失层次”的视觉特质。
在肌理表现上,没骨画的“水色交融”与敦煌壁画的“岁月肌理”形成跨时空呼应。敦煌壁画因千百年氧化形成的斑驳剥落、色彩渗透,恰与没骨画中“撞水”“破墨”产生的随机晕化效果相似。当代画家周彦生以没骨法表现敦煌飞天,在熟宣上先以淡墨铺底,趁湿点染石青、石绿,使色彩自然晕散形成不规则边缘,恰似壁画因风化产生的残缺感;其《丝路花雨》系列中,以“积粉法”堆叠矿物颜料,模拟壁画中“堆起绢素”的厚重质感,既保留了没骨画的灵动,又传递出历史的沧桑感。这种肌理上的默契,使没骨法无需刻意仿古,便能自然衔接敦煌壁画的岁月印记。
二、表现路径:没骨法重构丝路题材的三重维度
没骨画法对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题材的转化,并非简单的技法套用,而是通过题材提炼、语言创新与意境再造,实现传统技法与历史题材的深度融合。
其一,以“意象化提炼”转译壁画叙事。敦煌壁画多为宗教故事的具象叙事,而没骨画的写意性更适合表现丝路文明的精神内核。当代画家江宏伟在《敦煌供养人》系列中,摒弃了对壁画人物服饰、姿态的写实复刻,以没骨法简化造型:用淡赭石与墨色交融表现人物轮廓,省略繁复纹饰,仅以朱砂点染衣领、石绿晕染披帛,突出供养人虔诚的精神状态。这种“遗貌取神”的处理,将壁画的叙事性转化为没骨画的抒情性,使历史形象升华为文明符号。
其二,以“色彩象征”呼应丝路多元性。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在色彩上体现为中原“水墨雅韵”与西域“矿物浓艳”的碰撞。没骨画的“色墨交融”恰能平衡这种对比:画家霍春阳在《丝路驼铃》中,以淡墨没骨法表现沙漠的苍茫,用浓黄、赭石点染骆驼,既保留了墨色的“虚”,又凸显了矿物色的“实”,通过色彩的虚实对比,隐喻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话。这种处理突破了传统没骨画“淡雅为主”的局限,赋予其表现宏大题材的色彩张力。
其三,以“水色流动”表现丝路的动态性。丝绸之路的本质是“流动的文明”,没骨画中水与色的自然渗化,恰能诠释这种“在路上”的状态。
青年画家秦艾的《流沙坠简》系列,在生宣上以没骨法画驼队:先以清水刷湿纸面,再用浓淡不一的墨色快速晕染沙丘,趁湿以赭石勾勒驼队轮廓,使墨色与赭石自然交融,形成“沙随风动”的流动感;以“破色法”在骆驼身上点染白粉,模拟阳光在驼毛上的闪烁,强化旅途的生动性。这种借助水的流动性的表现,使静态画面产生了时空延伸的韵律。
三、当代价值:传统技法的激活与文明对话的新途
没骨画法对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题材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拓展了没骨画的表现边界,更为传统绘画参与文明对话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从技法传承角度看,题材转化推动了没骨画语言的革新。为表现敦煌壁画的厚重感,当代创作者突破了传统没骨画以植物质颜料为主的局限,大量运用西域传入的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并探索出“多层积染”“粉墨结合”等新技法。画家喻继高在《敦煌牡丹》中,以“没骨+ 工笔”的 hybrid 方式,先用没骨法晕染花瓣底色,再以极细笔触勾勒花丝,既保留没骨的灵动,又增强了画面的精致度,实现了技法的跨界融合。这种创新使没骨画从传统折枝花卉的狭小范畴,走向更广阔的历史与人文题材领域。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这种转化构建了文明对话的视觉桥梁。没骨画“不事雕琢”的自然特质,与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相契合。2023年“一带一路”艺术展中,画家贾广健的没骨作品《丝路繁花》以牡丹、葡萄、石榴等丝路花卉为题材,通过水色交融的技法展现多元文明的共生,其“无轮廓”的表现形式消解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使不同背景的观者都能感受到文明交融的美感。这种以技法特性承载文化内涵的方式,为中国传统绘画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范式。
结语
没骨画法与敦煌壁画、丝绸之路题材的结合,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敦煌壁画的异域元素曾滋养了没骨画的早期形成,而如今的没骨画以当代语言反哺对丝路文明的诠释。这种互动印证了传统绘画“守正创新”的发展规律——所谓“正”,是对“以色塑形”“水色共生”等核心技法的坚守;所谓“新”,是将技法优势与时代题材相结合,赋予其新的表现维度。在未来,随着对丝路文明研究的深入,没骨画有望在历史题材与当代语境的碰撞中,绽放出更丰富的艺术可能。
参考文献:
[1] 段文杰 . 敦煌壁画艺术研究 [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 恽寿平 . 南田画跋 [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 贾广健 . 没骨画的当代探索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4] 荣新江 . 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研究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5] 江宏伟 . 中国花鸟画的当代转型 [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5.
[6] 莫高窟研究院 . 敦煌壁画全集(唐代卷)[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都蕾宇(1999.2-),女,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与书法专业国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