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体育强国战略视域下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陶俊

马鞍山学院 安徽马鞍山 23410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细化了战略目标与任务,再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是落实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民办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中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有机融合物质、精神、制度与行为等层面,构建起多维育人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育体”与“育心”的双向作用,助力学生身心和谐与全面成长。其内涵主要表现为:(1)物质层面,以体育场馆、运动器材等硬件设施为支撑,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物质基础。(2)精神层面,着重培育拼搏进取、团队协作等体育精神与价值理念,构成校园体育文化内核。(3)制度层面,包括体育课程设置、赛事组织规范等,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4)行为层面,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竞技比赛、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实践,让体育文化从抽象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

二、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在体育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培育学生体育素养、助力全民健身事业、推动国家体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民办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一)对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误区

部分民办高校误将校园体育文化简单视为身体素质训练的手段,往往把重心放在赛事成绩的比拼上,忽视了体育文化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对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审美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难以打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

(二)校园体育活动缺乏多样性与创新性

当前,部分民办高校仍以传统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等为主来开展体育活动,不仅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而且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和推广方面,民办高校也较为滞后,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得校园体育文化缺乏活力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

三、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体育文化理念引导

为了让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挥真正的育人效能,首先,学校管理层需先行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制定长期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融入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审美等文化内涵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体育赛事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后,针对学生对体育认知的偏差,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宣传活动,使其深入了解体育的深层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二)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形式

在校园体育活动形式方面,学校可在保留传统的运动会、班级赛事外,引入趣味运动会、校园体育节、跨校体育交流等新颖形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可给予必要的经费和场地支持,鼓励学生自主策划和组织体育活动,让活动更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积极引入和推广新兴体育项目,如开设瑜伽课程、举办攀岩比赛、组建电竞体育社团等,让校园体育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校还可加强对体育社团的扶持,设立社团发展基金,提供专业指导和固定活动场地,支持社团开展特色活动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社团。

(三)优化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

在体育设施建设上,民办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体育场地和器材,在有限资金范围内,优先建设学生需求量大的运动设施,如增加篮球场、羽毛球场的数量,改善跑步跑道的质量,对于资金不足的情况,可采取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的方式,先解决基本需求,再逐步提升设施档次。在设施管理方面,学校可通过建立健全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日常检查和维修,确保器材和场地的完好与安全。同时,灵活调整设施开放时间,使其与学生课余时间相匹配,并推行线上预约系统,以提高场地使用效率。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数量,合理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科研和课外活动指导中。其次,学校应着力优化师资专业结构,可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吸纳瑜伽、攀岩、电竞体育等新兴项目的专业人才,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最后,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应构建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设置包括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率、体育设施使用率、体育社团发展状况等多维量化指标,定期对体育教学质量、活动实施效果和文化氛围营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具体的整改措施。在保障机制上,学校还可成立专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建立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将体育文化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使其保持稳定增长,并对在体育教学、活动组织、社团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表彰和奖励,调动其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关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更是助力全民健身事业、推动国家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将体育文化建设融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同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自身独特力量。

参考文献:

[1] 范亚春 . 体育赛事促进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 [J]. 运 动 - 休闲 ,2024(23):281-283.

[2] 李井刚 , 吴宇薇 , 徐辉 . 浅议民办高校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构建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10):115-116.

作者简介:陶俊(1981.09-),男,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项目名称:体育强国背景下民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2024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QS202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