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导向: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于莹 闫春采 牟立凯
吉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长春 130117
一、引言
网络导向由社会学衍生到管理学,指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主体构建网络关系的态度与倾向,其本质是一种战略导向。网络生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持续输送必要性资源、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鼓励企业积极搭建网络关系。2008年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强调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2017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快供应链集成创新与应用;2022年印发《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提议畅通集群协作网络,推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从企业实践来看,拼多多自2015年成立以来,借助政企合作强劲动能,不断扩宽市场、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宁德时代联手上海交通大学,取得钙钛矿模组的重大技术突破;爱菊集团搭乘“一带一路”快车,与哈萨克斯坦粮食供应商建立跨国供应链网络,推动中哈粮食合作共赢。尽管网络合作的重要性显著,但学术界对于企业网络导向的研究尚显不足。在管理学领域,现有网络导向研究大多聚焦于创新企业,探索网络导向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但网络导向在成熟企业中的作用如何?企业网络导向是否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可持续发展绩效、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等问题仍处于研究空白。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系统呈现了网络导向的概念内涵、测度方式与相关理论支撑,并梳理了网络导向的结果机制研究,以期全面刻画网络导向的研究全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二、企业网络导向的概念
网络导向(Network Orientation)的前身为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支持导向(Social Support Orientation),即个体构建和利用社会网络以获取社会支持资源的意愿(Mitchell,1969)。心理学家Tolsdorf(1976)正式提出网络导向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个体对“利用网络关系处理生活问题是否有用”的信念、态度与期望。心理学有关网络导向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针对个体层面进行研究;二是关注对社会支持资源的获取;三是强调网络导向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网络有用性的意识与认知。心理学家对网络导向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为其在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管理学领域的网络导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BarNir和Smith(2002)正式将网络导向研究引入管理学,并将其定义为管理者构建并维持社会关系的倾向。Sorenson等(2008)将网络导向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并开启组织层面的研究。结合冲突管理的合作策略模式,他们将女性管理者的组织偏好的相关研究成果正式化为合作网络导向(Collaborative Network Orientation)的理论概念,并将网络导向定义为管理者或企业构建合作关系网络的态度与倾向。基于此,任萍(2011)将网络导向定义为管理者或企业构建和维持网络关系以采取合作行为解决问题的态度或倾向,并强调网络导向实质上表现为一种行为倾向,即采取合作行为以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董保宝等学者将网络导向理解为企业在创建与成长过程中与内部行为主体和外部环境主体建立网络关系的态度、期望与倾向(董保宝等,2016)。网络导向实质上是一种战略导向(朱秀梅等,2010;董保宝等,2016)。中国转型经济下的新企业,面临着内部资源匮乏以及外部环境限制的双重挑战,因此,网络导向战略作为新企业所采取的应对战略,使得企业积极构建并有效利用网络关系,进而促进企业从外部网络中获取资源与识别机会,以及促进内部网络中的沟通与合作(芮正云等,2020)。
三、网络导向的理论基础
在创业研究领域,网络导向研究大多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所谓社会网络分析,就是基于经验数据,运用图论、矩阵等研究方法来直观地、定量地表述社会网络属性,从而对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中。社会网络研究根据网络分析层次的不同,总体上形成两股研究流派(Kilduff和Tsai,2003)。一是以整体网络(Whole Networks)为研究对象的流派。该流派的学者延用社会计量学的方法,从整体视角去分析社会体系中角色关系所形成的综合结构 ,即对与研究相关的所有成员的网络特征进行考察(Carrasco和Miller,2006;Provan等,2007)。二是以自我中心网络(Ego-centered Networks)为研究对象的流派。该流派的学者主要探究某特定个体的人际互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对该个体行为的影响。这一研究领域出现了Granovetter、Burt、林南等著名代表人物,形成了“嵌入性”思想、弱关系理论、社会资源理论、结构洞等重要社会网络理论,为网络导向这一构念在管理学与创业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网络嵌入思想
20世纪40年代,Polanyi首次提出“嵌入”(embeddedness)这一概念,他认为经济是嵌入社会的,即经济行为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的综合影响。1985年,美国社会学家Granovetter继承了Polanyi的“嵌入性”思想,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嵌入性理论”,认为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的,这种社会结构也就是“由人际关系构建形成的社会网络”(Granovetter,1985)。Granovetter认为人际互动所产生的信任是个体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所以忽视社会网络的影响就无法充分、有效地分析个体的经济行为(BarNir和Smith,2002)。在后续研究中,Granovetter和Swedberg(1992)将嵌入性划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前者指行动主体拥有的二元关系特征(例如,关系强弱、信任等)对该个体的经济行为具有影响;后者则关注多个经济主体所构建的社会网络的宏观上的结构特征(例如,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等)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
(二)弱关系理论
20世纪70年代,Granovetter提出“弱关系” 理论,认为弱关系才是信息传递的真正的桥梁。Granovetter提出了网络强度的概念,将社会网络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Granovetter,1974)。他强调“弱关系”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作为远距离的、原本相互隔离的群体间沟通的桥梁,促使远距离的、异质性的信息流向个体,是个体获取新想法和新信息的重要渠道(谢卫红等,2015)。相反,存在“强关系”的两个主体多属于同一群体,相似度较高,携带的信息大体是重复的、冗余的。弱关系理论从社会网络关系强度的角度强调了弱关系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成为社会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三)社会资本理论
在弱关系理论基础上,Lin等(1981)从资源的嵌入性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了弱关系在社会资源获取机制中的作用,提出“社会资本理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不为个人所有的,但行动者通过人际互动可以从社会网络中获取并利用的资源(Lin,2001)。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当采取工具性行动,行动者与社会地位更高的联系人处于“弱关系”时,他将参与异质性互动,会获取大量有价值的异质性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理论对弱关系理论做出了补充,指出弱关系的优势除了体现在信息传递方面,还体现在社会资源获取方面,即在社会资源的获取机制中弱关系比强关系更有效。
(四)结构洞理论
20世纪90年代,Burt提出结构洞理论,认为结构洞位置的占据者具有信息优势、控制优势以及机会优势。结构洞是社会网络中非重复联系人关系断裂所形成的空白(Burt,1992)。结构洞将原本隔绝的、相似度低的群体连接起来,成为远距离群体间传递异质性、有用信息的关键媒介,因此该位置占据者将享有信息优势并得以有效识别机会。此外,结构洞位置占据者可以通过操控相互隔绝的非重复联系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易,从两者的竞争谈判中获利,享有控制权(Gilsing和Nooteboom,2005;Obstfeld,2005)。
四、网络导向的维度与测量
网络导向是一个多维度构念。Sorenson等(2008)采用文献分析法提炼出合作网络导向的内涵并据此划分为三个维度:合作维度(Collaboration Dimension)、网络构建维度(Inclusive Network Dimension)、网络团队维度(Network Team Dimension),该维度划分系统地展现了网络导向的关键内涵,成为后续学者进行网络导向维度构建的基础。借鉴Sorenson等(2008)对管理者个体层面网络导向的度量,任萍将企业层面的网络导向划分为合作性、关系关注度与开放性管理三个维度。考虑到Sorenson等(2008)和任萍(2011)所构建的网络导向测量量表主要针对西方成熟企业,董保宝(2015)首先提出开发符合中国创业情境和新创企业特征的网络导向量表的必要性,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理论上提炼出其关键内容涉及网络思考、网络建构、网络关注度和网络开放性四方面。在后续研究中,董保宝等(2016)认为新创企业网络导向理论上涉及网络构建、网络合作性、网络关注度和网络开放性四维度,并运用半结构化访谈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验证了新创企业网络导向为多维度概念,由网络合作性、网络关注度与网络开放性组成,并对Sorenson等和任萍所采用的测量题项进行了修改,设计出契合中国新创企业特征的网络导向测量量表。
五、网络导向的结果机制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既有网络导向研究大多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集中于探讨网络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学者们将网络导向视为企业价值观或战略导向,普遍认同网络导向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或活动机制才能作用于企业绩效(郝生宾等,2019)。例如,任萍(2011)从网络导向的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并且验证了资源整合在模型中的中介作用,认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对外合作过程中,应该选择合理的资源整合方式,以此提高企业绩效。贾玥等(2020)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认为新创企业通过网络导向获取网络资源,进一步通过关系学习与网络响应实现网络资源的利用、更新与重构,最终提升企业绩效。姚梅芳等(2022)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指出网络导向驱动初创企业构建网络关系以访问外部资源,双元学习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与再创新。陈宇和郝生宾(2022)则立足于数字化背景下,指出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赋能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嵌入数字平台或数字生态系统将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新方式。研究发现双元创新行为在网络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金永生(2017)遵循“战略导向—行为—绩效”的逻辑范式,通过对212份企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确认价值共创在网络导向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制度环境与企业发展阶段的调节效应。郝生宾等(2019)从战略能力视角,揭示了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和网络能力在网络导向转换为新创企业绩效中的传导作用,填补了现有理论空白。
此外,部分学者关注到网络导向对其他结果机制的影响。例如,董保宝和周晓月(2015)关注网络导向与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关系与具体机制,发现网络合作性与网络开放性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而网络关注度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进一步显示机会能力将抑制网络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正向调节网络关注度和网络开放性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而运营管理能力在网络导向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芮正云等(2020)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探究新企业网络导向对其创业导向的影响机理,发现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
六、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系统回顾了网络导向这一概念在管理学尤其是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首先,梳理了网络导向的概念内涵。网络导向的本质是企业的一种战略导向,企业的网络导向水平高表示企业倾向于积极与内外部主体构建网络关系以获取资源与识别机会。其次,总结了前人研究对网络导向的测度方式,为后续研究的测量维度的选择提供借鉴依据;再次,梳理了网络导向概念的理论根基——社会网络理论,明确网络导向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支撑框架,为构建研究假设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回顾了网络导向的结果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导向对于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其研究热点,同时也提示着学者网络导向研究存在着大量的研究空白与研究潜力。虽然,既有研究普遍证实新创企业依赖于网络导向获取外部资源以缓解其固有的资源约束,助力企业绩效的提升。但企业构建网络关系并非零成本,新创企业关系成本阈值如何?如何平衡关系成本与企业绩效?亟需学者展开探讨。不同于新创企业,成熟企业中网络导向的作用如何?也成为研究空白。结合当前研究热点议题,企业网络导向是否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可持续发展绩效、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均值得学者深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BarNir A, Smith K A. Interfirm alliances in the small business: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2, 40(3): 219-232.
[2]Burt 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Carrasco J A,Miller E J.Exploring the propensity to perform social activities: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J].Transportation,2006,33(5):463–480.
[4]Gilsing V,Nooteboom B.Density and strength of ties in innovation networks: an analysis of multimedia and biotechnology[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05,2(3):179-197.
[5]Granovetter M S,Swedberg R.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M].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2.
[6]Granovetter M S.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7]Kilduff M,Tsai W.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
[8]Lin N,Ensel W M,Vaughn J C. Social resources and strength of ties: structural factors in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1,46(4):393-405.
[9]Lin 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0]Mitchell J C.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M].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69.
[11]Obstfeld D. Social networks, the tertius iungens orient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1):100–130.
[12]Provan K G, Fish A, Sydow J.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t the network level: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whole network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33(3):479-516.
[13]Sorenson R L, Folker C A, Brigham K H. The collaborative network orientation: Achieving business success through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8, 32(4): 615-634.
[14]Tolsdorf C.Social networks, support, and coping:An exploratory analysis[J]. Family Process, 1976, 15(4):407-417.
[15]陈宇, 郝生宾.数字化情境下创业导向和网络导向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 2022, 31(04): 709-721.
[16]董保宝, 王侃, 周晓月.新创企业网络导向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 2016, 13(5):631-639.
[17]董保宝,周晓月.网络导向、创业能力与新企业竞争优势——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J].南方经济, 2015,(1):37-53.
[18]董保宝.中国新企业网络导向:维度与检验[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5):3-13.
[19]郝生宾,米加宁,于渤.新创企业网络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战略能力的中介效应[J]. 系统管理学报, 2019, 28(3):476-484.
[20]贾玥, 董保宝, 罗均梅, 王湘茗.网络导向与新企业绩效: 基于关系学习和网络响应的链式中介模型[J]. 南方经济, 2020,(10): 92-107.
[21]金永生, 李吉音, 李朝辉.网络导向、价值共创与新创企业绩效——制度环境与企业发展阶段的调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6): 70-78.
[22]任萍.新企业网络导向、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23]芮正云, 罗瑾琏, 甘静娴.新企业网络导向如何影响其创业导向[J]. 管理评论, 2020, 32(1):119-131.
[24]谢卫红, 李忠顺, 屈喜凤, 王永健.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5):64-75.
[25]姚梅芳, 于莹, 吴静, 葛宝山.网络导向对初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技术经济, 2022, 41(5): 63-72.
[26]朱秀梅, 陈琛, 蔡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10, 13(4): 44-56.
作者简介:
姓名:于莹,性别:女,生于1990年5月,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单位:吉林财经大学,职称:讲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研究、审计学;
姓名:闫春采,性别:女,生于1994年4月,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职称:学生,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学;
姓名:牟立凯,性别:男,生于2001年2月,籍贯:山东省烟台市,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职称:学生,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学;
项目:2025年度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企业网络导向与绿色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吉林省先进制造企业为例”(20250801142FG)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