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平宝中
江苏省兴化市昌荣中心校 江苏兴化 225700
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比较重要,也比较难以学习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抽象的概念、计算公式还有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既能开拓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又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课堂的教学。如何高效、高质量地进行数学教学,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困扰,是值得每个数学教师思考的难题。本文主要讲述了一种创新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还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一、重视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标
虽然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很重要,但是课前预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为之后的课索教学奠定夯实的基础。而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并不能利用好课前预习的作用,如果安排的预习任务不具体,学生就会感到迷惑,预习和学习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所以,数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并具体地安排课前预习的任务,以便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明确目标,使他们更主动,更有动力地去预习知识,从而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节内容之前,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书中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再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这样的预习任务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独立学习教材中三角形的定义还有性质,如果有自己还不能理解的或者掌握不了的,再在课堂上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对这些疑难点着重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最大化。这样一来 , 学生就会慢慢学会预习,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从面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有部分初中教师在教学数学的时候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往往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使得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地位。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甚至还会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自主学习并独立完成任务,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共同解决难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有关等腰三角形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之后 ,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一道例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6,它的腰长是方程 x2-7x+12=0 的根,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解完方程之后得出方程有两个根: x1=3 , x2=4 。学生发现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3 的话,是得不到三角形的,从而得出腰长为 4,经过进一步的计算就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这个学习任务将三角形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串连在了一起,综合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布置课后任务,复习巩固知识
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课前预习很重要,课堂教学也重要,而课后任务也是关键的环节。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在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的同时将知识学以致用,这样可以锻炼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 也能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课后任务不能布置太多,否则的话,不仅不能有效发挥课后任务的作用,还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起到反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布置这个课后任务:某商店为了处理裤子的库存,打算搞一个降价活动,已知每降价 1 元 , 就会多卖出10 条裤子,降价之前裤子的售价是 50 元,进价是 30 元,平均每天可出售 40 件,如果商店要保证每天 140 元的利润,那么降价多少元最好?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再计算得出方程有两个根: x1=6 , x2=10 ,再考虑到商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库存,因此选择降价 10 元而舍去降价 6 元。这个任务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提升了他们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式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又能帮助他们巩固掌握学到的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探索实践,寻找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苏红,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新教育时代 ( 学生版 ),2017(10),
[2] 李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指析[J],学周刊,2018(07)。
[3] 孙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用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