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策略
李婷
410302198112052086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划定和有效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任务之一。
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意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明确生态空间的边界和范围,防止生态空间被无序开发和侵占,为生态系统提供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来看,生态保护红线涵盖了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服务功能。通过划定红线进行严格保护,可以确保这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福祉。
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以引导产业布局优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例如,限制在红线区域内开展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活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存在的问题
(一)划定标准不够统一
目前,不同地区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划定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地区可能过于注重某一生态功能的保护,而忽视了其他生态功能的综合考量;一些地区在划定过程中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把握不足,导致红线范围的确定不够科学合理。
(二)与其他规划的衔接不够紧密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其他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规划之间的编制主体、技术标准和目标要求存在差异,导致生态保护红线与其他规划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例如,一些已有的建设项目可能位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给规划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三)公众参与度不足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涉及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但在实际划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有限,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公众的意愿和诉求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影响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也可能导致划定结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力。
三、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方法与实践
(一)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先进手段,整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等进行量化评估,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某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中,通过收集和分析多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度等信息;结合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对该地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 GIS 技术进行空间分析,确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初步范围。
(二)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建立多规合一的工作机制。在划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他规划的目标和要求,避免出现冲突和矛盾。例如,在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时,要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进行统筹考虑,合理调整红线边界,确保各项规划的顺利实施。
以某城市为例,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多次对接和协调。通过调整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避让了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已有的合法建设项目,同时确保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完
整性和稳定性。
(三)提高公众参与度
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某县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中,通过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划定方案,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共收集到公众意见和建议 [X] 条。组织召开了多场听证会和座谈会,邀请了当地居民、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参与讨论,对划定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四、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策略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地位和管理要求。制定严格的红线区域准入制度,禁止在红线区域内开展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对于违反红线规定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例如,某省出台了《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调整、管控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加强监测与评估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手段,对红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及时掌握红线区域的生态变化情况,为生态保护红线的调整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生态监测中心,配备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保护区内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要素进行定期监测。通过监测发现,近年来保护区内的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保护红线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地区和个人给予合理补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产业扶持等方式,提高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态保护积极性。
例如,某地区建立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上游地区因保护生态环境限制了部分产业发展,下游地区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向上游地区支付生态补偿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上下游地区的利益共享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结论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划定方法和有效的管控策略,可以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控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桥, 吴炳方, 李强子, 等.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研究与实践 [J]. 地理学报 , 2024, 73(2): 205-218.
[2] 傅伯杰 , 吕一河 , 陈利顶 , 等 .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24.
[3] 俞孔坚, 李迪华, 乔青, 等. 论“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J]. 城市规划 , 2025, 29(9):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