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EPC 模式下土建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再造与效率提升策略

作者

李娜

陕西煤田地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54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十四五”政策引导,EPC 模式(设计 - 采购 - 施工总承包)凭借责任集中、界面整合的优势,在土建工程中应用持续深化。然而,传统“设计 - 采购 - 施工”分段管理模式遗留的阶段割裂、协同低效问题,仍制约着 EPC 模式效能释放——设计重技术轻落地、采购与进度脱节、施工变更频发等现象突出。如何通过流程再造破解上述痛点,提升项目管理效率,成为 EPC 模式推广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 EPC 模式在土建工程中的加速应用,国内学者围绕其管理优化展开多维度探讨。早期研究聚焦模式本土化实践,指出传统分段管理思维对 EPC 集成性的制约(如设计施工责任边界模糊);近年研究深入流程层面,重点剖析信息孤岛(设计- 采购- 施工数据割裂)、阶段协同低效(如采购滞后影响施工进度)等痛点,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包括构建跨阶段协同机制、引入数字化工具辅助流程管控等。但现有研究多针对单一环节(如设计优化或采购管理),对全周期流程系统性再造的探讨仍需深化。

三、EPC 模式下土建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传统 EPC 项目管理流程的一般性描述

传统 EPC 项目管理遵循“设计 - 采购 - 施工”的线性推进逻辑,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阶段以技术方案制定、施工图纸绘制为主,侧重技术与经济的初步平衡;采购阶段围绕设备材料选型、供应商招标展开,目标是保障资源按时到场;施工阶段则聚焦现场实施与质量验收,通过分部分项工程推进完成最终交付。各阶段按顺序衔接,前一阶段成果为后一阶段提供输入,构成完整的管理闭环。

3.2 当前管理流程的主要痛点

然而,传统 EPC 流程在实际运行中常暴露多重堵点。设计阶段重技术轻落地,常因未充分考虑施工工艺、材料供应能力,导致施工阶段频繁调整图纸;采购环节与设计进度脱节,定制化材料审批周期长、供应商响应慢,易出现“设计等材料”“施工等设备”的被动局面;施工阶段则因前期问题累积,变更指令频发,现场协调依赖人工经验,效率低下。更关键的是,各阶段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传递滞后,形成“设计 - 采购 - 施工”的信息孤岛,责任划分模糊,进一步推高管理成本。

四、EPC 模式下管理流程再造的理论框架与目标设定

4.1 流程再造的核心原则

针对传统 EPC 流程的阶段割裂、协同低效等痛点,本次流程再造需遵循四大核心原则。其一为集成化原则,打破设计、采购、施工的线性推进逻辑,以全周期目标统筹各环节,实现“设计预施工、采购跟设计、施工验采购”的闭环联动;其二是协同性原则,建立跨主体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实时交互平台,破解“设计 - 采购 - 施工”的信息孤岛问题;其三是动态性原则,预留流程弹性空间,根据设计变更、资源市场波动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节点,避免“计划跟不上变化”的被动;其四是以终为始原则,从项目最终交付需求(如工期、质量、成本)倒推流程逻辑,确保各阶段输出直接服务于终极目标,减少无效返工。

4.2 流程再造的目标设定

基于集成化与协同性原则,本次流程再造设定双重目标。短期以关键指标优化为核心,旨在缩短设计 - 采购 - 施工关键路径工期 15% 以上、降低变更率 25% ,缓解“设计等材料”“施工等变更”等低效问题;长期以体系构建为目标,通过标准化流程模板与跨阶段协同机制,形成可复制、低风险的EPC 项目管理范式,为企业承接复杂工程提供稳定支撑。

五、EPC 项目管理流程的诊断与优化路径

5.1 分阶段流程诊断与优化

分阶段诊断是流程再造的基础步骤。针对设计阶段,重点排查“技术与落地脱节”问题,优化方向为引入施工方早期介入,强化可施工性评估;采购阶段聚焦“资源与进度错配”痛点,通过绑定设计里程碑制定动态采购计划;施工阶段则针对“变更响应滞后”短板,建立设计- 施工联合工作组,提升现场问题解决效率。分阶段精准诊断与优化,为全周期流程重构奠定实践基础。

5.2 跨阶段流程整合

分阶段优化后,需通过跨阶段整合实现流程闭环。核心是建立全周期流程图,明确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的输入输出(如设计成果需包含采购技术参数、施工难点清单),并在阶段转换时设置“阶段门”控制节点(如设计评审需采购方、施工方共同参与),确保问题在阶段切换前解决,避免后期累积返工,推动全周期高效协同。

六、EPC 项目管理效率提升的配套策略

6.1 组织策略:构建协同型项目管理团队

传统分段管理模式下,设计、采购、施工团队常因隶属不同部门,信息传递滞后、责任边界模糊,制约协同效率。为此,需构建“项目经理主导 + 跨职能协作”的协同型团队:由项目经理统筹资源调配权,吸纳设计、采购、施工核心成员及业主代表组成固定工作组,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同步进展、共商问题,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各主体从“各自为战”转向“目标共担”。

6.2 技术策略:数字化工具赋能流程提效

传统 EPC 流程因信息割裂、协同滞后导致效率损耗,技术策略聚焦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应用。引入BIM 技术实现设计- 采购- 施工三维可视化,提前发现碰撞问题并优化方案;部署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集成各阶段数据,实时同步设计进度、采购状态、施工日志,让跨主体协同从“人工传递”转向“系统联动”,直接提升流程执行效率,为流程再造提供技术支撑。

6.3 人员策略:能力提升与激励机制优化

传统 EPC 管理中,人员跨阶段协作能力不足、复合型技能欠缺及激励机制滞后,常导致流程执行低效。人员策略需双管齐下:一是开展“设计 + 施工”“采购 + 技术”交叉培训,培养懂技术、通商务、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优化绩效考核,将流程执行效果(如变更率、采购准时率)纳入团队/ 个人KPI,通过绩效奖励推动主动协作,确保策略落地。

结论

EPC 模式下土建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再造,通过分阶段优化(设计可施工性提升、采购动态协同等)、跨阶段整合(全周期流程衔接)及组织、技术、人员配套策略,有效破解了传统流程阶段割裂、协同低效等痛点,实现了工期缩短、变更率降低等效率提升目标。该研究为 EPC 模式在土建工程中的高效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助力行业向集成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潘抗浮 . 优化流程再造提升国企运行效率 [J]. 社会主义论坛 ,2022(06): 45-48.

[2] 周瑞高 , 刘泽华 . EPC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与监控流程设计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 2023(03): 78-81.

[3] 张宝辉 . 海洋工程项目管理效率提升策略 [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0(09): 56-59.

作者简介:李娜,出生年月:1991.02,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省市):陕西省咸阳市,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