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背景下班主任角色定位与诉求回应研究
聂飞
沈阳市第一七0 中学 110034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承担着学生思想引导、学业指导、生活管理等多重职责。在教育生态日益复杂的当下,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主体对班主任提出了多样化的诉求。这些诉求一方面体现了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与期待,另一方面也使班主任陷入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困境。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有效回应外部诉求,成为高中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一、班主任回应外部诉求的多元表现
(一)家庭诉求:成绩提升与个性化培养的双重期待
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望,普遍希望班主任能够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帮助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期待班主任能够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例如,有些家长希望班主任能为孩子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同时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满足孩子的兴趣发展需求。
(二)学校诉求: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
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考核通常涵盖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两个方面。在班级管理上,要求班主任维持良好的班级秩序,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做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在教育教学方面,期望班主任不仅要提高所任教学科的成绩,还要协调各科教师,促进班级整体学业水平的提升。例如,学校会定期检查班级的纪律、卫生情况,同时关注班级在年级中的考试排名。
(三)社会诉求:价值引领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社会期望班主任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同时,在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的言行也受到社会的监督,需要在处理各类教育事件时维护学校和教育行业的良好形象 。例如,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二、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困境
(一)时间与精力的冲突
满足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诉求需要班主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班主任本身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每天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已占据大量时间,再加上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与家长沟通、参加学校会议等工作,导致班主任疲于应付,难以在各项工作中都做到尽善尽美。例如,有时为了处理家长的紧急诉求,不得不压缩备课时间,影响教学质量;而专注于教学工作时,又可能无法及时回应家长的关切。
(二)教育理念的分歧
不同外部主体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这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困扰。部分家长过于关注成绩,可能会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有时为了追求升学率,可能会对班主任提出一些与素质教育理念不完全相符的要求;社会舆论对教育的评价标准也较为多元且多变。班主任在面对这些分歧时,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满足各方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容易陷入迷茫。
(三)专业能力的挑战
回应外部诉求对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应对社会舆论等方面,都需要班主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部分班主任缺乏系统的培训,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导致无法有效满足外部诉求,影响自身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矛盾困境产生的根源
(一)教育生态的复杂性
当前教育生态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各方对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且都希望通过班主任来实现自身的教育期望。同时,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也给教育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生态的复杂性,使班主任在回应外部诉求时面临更大压力。
(二)角色定位的模糊性
班主任在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又是家长与学校、社会沟通的桥梁。这种多元角色定位导致班主任的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在回应外部诉求时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例如,有时家长将班主任视为孩子的“保姆”,要求班主任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学校可能将班主任视为“全能型”工作人员,赋予其过多职责,使班主任难以明确自身的工作重点和核心职责。
(三)支持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针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专业发展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进修机会,难以满足班主任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需求;在工作保障方面,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较大,但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减压措施不足,导致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受挫;在协调沟通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各方诉求难以有效整合和平衡 。
四、突围策略
(一)明确角色定位,坚守专业底线
班主任应清晰界定自身的角色和职责,明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工作重点。在回应外部诉求时,以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规律为依据,坚守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例如,在面对家长不合理的成绩要求时,班主任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向家长解释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校安排任务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确保工作既符合学校要求,又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回应效能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班主任的专业培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进修机会,帮助班主任提升在班级管理、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班主任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例如,通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能力;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更好地与家长、学生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更高效地回应外部诉求。
(三)构建协同机制,整合多方资源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校活动,促进家长与班主任的深入交流,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同时,积极与社区、社会机构合作,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例如,邀请社区志愿者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与心理辅导机构合作,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回应外部诉求。
在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高中班主任回应外部诉求面临着诸多困境,但通过明确角色定位、提升专业能力、构建协同机制和完善支持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实现突围。只有解决好专业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满足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诉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还需要持续关注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 . 教育原理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李家成 . 家校合作:理论、实践与政策[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黄向阳 . 德育原理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