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黄河大合唱》与中国黄河主题油画的联系研究

作者

夏晗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艺术进程中,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和传承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黄河大合唱》与黄河主题油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共同承载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和民族情感。它们如同历史的双翼,一边以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一边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共同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苦难、奋起和抗争。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黄河大合唱》与中国黄河主题油画之间的联系,旨在深入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如何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图景。

关键词:黄河文化;音乐;绘画;抗战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也是民族精神的一次重大考验。在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成为了激发民族斗志、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工具。《黄河大合唱》以其雄浑的音乐力量,激发了国人的抗战热情;而黄河主题油画则以其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屈。两者在艺术表现上的共鸣,不仅丰富了抗战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赏析与对比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1939年,光未然、冼星海以黄河为背景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通过混声合唱的形式,表现了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第二乐章《黄河颂》则是一首男高音独唱,以黄河象征祖国,充满了豪放的情怀,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英雄气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通过三弦伴奏,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与英雄,展现了诗人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第四乐章《黄水谣》以民谣风格,朴素的音调描绘了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的生活,以及日寇侵略后的悲惨情景。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以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的形式,表现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和抗日情绪。第六乐章《黄河怨》以女高音独唱的形式,以凄婉的旋律表现了被日寇蹂躏的妇女的哀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轮唱的形式,表现了全民族奋起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作为全曲的高潮和总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怒吼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通过合唱手法的丰富性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展现了全曲的宏伟规模和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作品的旋律激昂、节奏强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激发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20世纪以来至当下,用黄河比拟、象征中国或中华民族的美术作品大量涌现,成为艺术领域一个颇为醒目的现象。

中央美术学院的艾中信在1959年创作了一幅《东渡黄河》的油画,描绘八路军 1937年东渡黄河抗日,他说当时在思考如何表现这一主题时,就受到了《黄河大合唱》中“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一段乐曲和歌词的影响。

在20世纪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对黄河的描绘各有侧重。《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期间,词曲和旋律在观念层面激励和规范了艺术家对黄河美的理解。保家卫国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描绘黄河最出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陈逸飞的《黄河颂》。

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家将黄河上兴建的大坝与水电站引入艺术创作领域。这些现代建筑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是黄河进入新时代的视觉表征,一度成为视觉艺术中再现黄河景观的核心要素。

《黄河大合唱》在21世纪成为革命历史题材,进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具体创作由詹建俊、叶南承担。2009年,创作团队以三联画的形式完成作品创作,命名为《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黄河组画分别描绘了《黄河在咆哮》、《黄河怨》和《黄河愤》。

这一组画的处理有别于通常的三联画,通常的三联画一般高低尺寸是相同的。《黄河大合唱》这张三联画在设计上采用的是左右两张为横构图,中间为竖构图的形式。三张画放在在一起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形式,在组画外形上形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外形的最高点正是冼星海抬起手臂所指引的方向,那也是全张画的中心点。三角形具有很强的神圣性,使画面的象征寓意得到了形式上的强化。画面最高点的垂直下方,也正是组画左右两张人水部分的最主要构图线最低点的交会处,外形的正三角形和画面主构图形成的倒三角形像陀螺样使画面同时具有运动的视觉效果,强化了水的流动感。

《流亡》作品的中心部分,以一位抱孩子的悲伤的妇女为高点,与前面逃难的父女等一组人形成不等边斜三角形,在构图上协助强化了两组船夫巨大的船浆所形成的斜三角形的动势,这种叠压双三角形式的构图线增强了方向的指向性,加强了运动感,强化了水流和船行的运动效果。作品左边描绘了多个肖像,这组人与近处背身划浆的船夫形成一个大大的倒三角形,两组船夫也是一正一倒两组三角型,在这张画面上几组三角型的正反穿插形成这组人物部分的主体构图线,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性和不稳定感。在与水面相交的一组船夫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型,像一把刀子插入水中,增加了画面的力度和运动指向性,在流畅的交接线上增加了趣味和变化,同时并没有影响交接线的舒展感。

《抗争》这张画从画面结构上和《流亡》很相似,由一条斜线分割画面,上三分之二为水,下三分之一为人物,与《流亡》形成很好看的对应关系,但是在人物的朝向和运动方向上是反向的,《流亡》主体人物是面向观众的,而《抗争》这张主体人物是背向引领观众的,形成一条飞奔的队伍,好象召唤和引导着我们大家共同奔向红旗奔向前方,体现唤起全民团结起来共同抗争敌人的民族精神。在构图线的表现上也区别与《流亡》,《流亡》是以多个正反三角型穿插形成的主体构图线,而《抗争》则是以向远方交会线形成的构图主线,由左上角红旗处向右下方射出多个放射型构图线,形成更为强的指向性,配合夸张的有明确运动方向性人物动态,显得比《流亡》的运动感更为强烈。

这幅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深刻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油画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激昂的笔触,将黄河的汹涌澎湃与人民的愤怒和抗争情绪完美融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对《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的致敬,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外侮的生动写照。

三、总结

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音乐还是油画,它们的审美价值和重要意义都超越了创作时代的局限,继续在艺术、教育、审美等多个角度发挥着作用。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典范,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对《黄河大合唱》音乐与油画作品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艺术形式各异,但它们在传达民族精神和历史情感上具有同等的力量和价值。这种力量和价值,正是《黄河大合唱》作为文化符号,跨越时空,持续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汪毓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尚辉. 中国油画史[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

[3]李明.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J]. 音乐研究,2012(3): 45-58.

[4]赵丽. 黄河主题油画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J]. 美术研究,2016(4): 67-78.

作者简介:夏晗(1997.12-),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美术学院,2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西画,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