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疆地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
贾慧芳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博乐市 8334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宏观背 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 综合素质、 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具 后的特殊区域,对具备实践能力 作为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在探索 战, 也具备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对接 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 被多次强调要与劳动教育有机 西北边疆地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 密对接地方发展, 通过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培养 得去 留得住、 的本土化人才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梳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构建“地域特色 + 跨学科融合”的理论框架,丰富了边疆地区职业教育育人理论。以往研究多聚焦于东部地区或普通高校的劳动教育模式,对边疆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关注不足。本研究提出的融合机制,填补了边疆职业教育领域的理论空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高校育人体系提供了新视角。
2. 实践意义:在实践层面,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的育人改革,通过开发“边疆生态守护行动”“民族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特色项目,将抽象的劳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同时,研究形成的“课程+ 实践+ 评价”三位一体模式,为西北边疆地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融合路径,有助于提升边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志愿服务 本研究中的志愿服务特指大学生在非功利目的驱动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类型。
2.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的教育活动,涵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多种形式。
3. 融合机制 融合机制指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在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实施过程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有机整合,形成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系统化模式。
(二)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作为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劳动的社会性和奉献性,两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2. 实践育人理论 杜威“做中学”理论及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强调实践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志愿
服务与劳动教育均以实践为核心,通过“做”的过程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符合实践育人的基本规律。
3. 区域发展理论 弗里德曼的中心- 边缘理论指出,边缘地区的发展需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知识溢出实现。边疆高校的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应紧密结合区域“中心 - 边缘”特征,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关于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边疆地区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国外研究多聚焦于志愿服务的公民教育功能(Putna 究则强调职业技能培养(Hodkinson,2013)。国内研究中,王英等(2025)探讨了劳动教育课 赵娜等(2024)分析了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但这些研究主要基于东部地区经验, 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考虑较少。周艳等(2024)虽提出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构想,但缺乏针对边疆地域特色的深入探讨。本研究立足西北边疆实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全日制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覆盖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问卷调查发放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 577 份,有效回收率 96.17% 访谈对象包括教师 15 人、学生 30 人、管理人员 5 人,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系统查阅国内外关于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及二者融合的文献,重点分析新时代教育政策文件,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2. 问卷调查法:设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参与现状、动机、满意度等维度。
3. 访谈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针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设计不同访谈提纲,深入了解融合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
4. 实地考察法: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活动,观察活动组织过程、学生参与状态及实际效果,获取第一手资料。5.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检验融合模式的有效性,通过“计划- 行动- 观察- 反思”的循环,不断优化融合策略。
(三)研究框架
首先基于政策背景和地域需求构建融合理论模型,然后通过调研分析现状与问题,接着设计“课程 + 实践+ 评价”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并实施,最后评估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现状
参与积极性与成效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为 83.88%,劳动教育参与率达 91.16%,融合满意度为 90.16%,表明该校融合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生普遍认为,参与活动后实践能力(87.2%)、社会责任感(85.6%)和民族团结意识(82.3%)得到显著提升。
参与结构特征从性别看,女性参与率(74.52%)显著高于男性,可能与传统性别角色认知有关;从年级看,大一学生参与率(71.23%)远高于其他年级,反映出新生对校园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而高年级学生受学业压力影响参与度下降。
活动类型与资源配置上当前活动类型以校园清洁 (87% )、社区服务 (65% )为主,缺乏与专业结合的创新项目。资源配置方面,学校主导的活动占比 92% ,而企业、社区参与的协同项目仅占 8% ,反映出校社合作深度不足。
四、融合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一)参与结构失衡
性别与年级的参与失衡可能导致教育效果的片面性。女性在服务性劳动中占比过高,不利于男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年级学生参与不足,使得劳动教育难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活动设计同质化
87% 的劳动教育集中于校园清洁,这种单一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也限制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理工科学生渴望参与科技劳动,文科学生期待文化服务,但现有活动未能充分对接专业特色。(三)激励机制不完善
仅有 37% 的学生认为现有激励措施有效,表明学校在物质奖励、学分认定、就业关联等方面的激励力度不足,难以持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四)地域特色挖掘不足
虽然开发了“民族文化传承”等项目,但在活动设计中对边疆生态保护、多民族文化融合等地域特色的挖掘仍不充分,未能完全体现边疆高校的育人特色。
五、“三位一体”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 开发地域特色项目;结合边疆需求开发三大类特色项目,一是生态保护类,学生参与树木种植、垃圾清理等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 小时;二是文化传承类,开展“非遗工坊进社区”活动,维吾尔族刺绣、哈萨克族冬不拉制作等传统技艺通过志愿服务形式得以传播;三是民族团结类,举办“鄂博青年手拉手”线上联谊,通过技能交流与文化互鉴增进民族理解
2. 评价优化: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构建“三维度”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挂钩,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边疆高校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 + 实践 + 评价”三位一体模式能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2. 地域特色项目的开发是边疆高校融合实践的关键,如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项目既服务地方发展,又丰富教育内涵。
3. 当前融合实践仍存在参与结构失衡、活动同质化、激励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设计、完善机制等措施改进。
(二)对策建议
1. 优化活动设计,促进均衡参与;针对男性学生开发技术帮扶类项目(如电子产品维修),提高参与兴趣;为高年级学生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深度项目(如企业劳动实践),平衡学业与实践。
2. 深化校社协同,丰富活动类型;与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生产性劳动实践;联合社区开发“民族文化数字化”等创新项目,实现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
3.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持续动力;设立“劳动与志愿服务”专项奖学金,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将参与情况纳入学分体系,与评优评先、就业推荐直接挂钩。4.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融合能力;组织教师参与边疆文化研修,增强地域特色项目设计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劳动模范进校园,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三)研究展望,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面深化
1. 扩大样本范围,比较不同边疆高校的融合模式差异。
2. 延长研究周期,追踪融合教育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
3.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融合实践的新模式,如线上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本研究通过对的实证分析,为西北边疆地区高校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范例,相关成果可在同类院校中推广应用,为边疆地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
[2] 教育部 . 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方案(试行)[Z].2020.
[3] 王英 , 刘金程 , 吕娜 , 等 . 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02):144-146.
[4] 赵娜 , 苏蔷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思考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2024,37(06):172-175.
[5] 樊亮 . 以劳育心实践育德——在多元模式下“以劳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J]. 陕西教育 ( 教学版 ),2024,(12):13-14.
[6] 余向红 . 劳动教育为体综合实践为用——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4,44(05):1-4+25.
[7] 周艳, 樊毅斌, 蔡瑞林.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究[J]. 改革与开放,2024,(14):39-
[8] 王媛媛 . 志愿服务融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3+3+3”模式构建“红绿蓝”多彩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 [J]. 科学咨询 ,2024,(10):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