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研究
周佐伟
阳新县正恒建设有限公司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0
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水泥混凝土结构凭借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可塑性和经济性,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然而,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混凝土结构会受到环境侵蚀、荷载作用、材料老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结构耐久性下降,出现裂缝、剥落、强度降低等病害,严重威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开展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研究,及时准确地评估结构耐久性状况,对于预防结构病害、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
1.1 材料因素
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起着关键作用。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矿物成分等会影响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和抗侵蚀能力;骨料的粒径、级配、含泥量等指标若不达标,会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外加剂使用不当,如减水剂掺量过高,可能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此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水胶比过大,会增加混凝土的孔隙率,使有害介质更容易侵入混凝土内部,加速结构劣化。
1.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潮湿环境中,混凝土易受到水和氯离子的侵蚀,氯离子会破坏混凝土内部钢筋的钝化膜,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在冻融循环环境下,混凝土内部孔隙中的水反复冻结和融化,产生膨胀压力和渗透压力,使混凝土内部结构逐渐破坏。此外,酸雨、化学腐蚀介质等也会与混凝土发生化学反应,侵蚀混凝土结构。
1.3 施工因素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结构耐久性影响显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会产生蜂窝、孔洞等缺陷,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侵蚀能力;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方法不当,会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不足,收缩裂缝增多。另外,模板拆除过早、施工荷载过早施加等也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损伤,影响其耐久性。
2 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
2.1 碳化深度电化学检测技术
混凝土结构碳化深度电化学检测技术建立在碳化区域与未碳化区域电化学性质差异基础上,碳化过程中混凝土内部 pH 值从高碱性向中性转变,引起电位、电阻率等电化学参数显著变化,形成可测量的电化学梯度。多针电极阵列系统插入混凝土不同深度位置,采集电位或电阻率数据,绘制电位- 深度曲线,碳化前锋所在位置曲线呈现明显转折点,计算机分析系统自动识别该转折点位置即为碳化深度。现代电化学检测设备集成了温湿度传感器与补偿算法,实时校正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影响,配合三维定位系统完成整体结构碳化深度分布测绘,生成碳化深度分布云图,直观展示结构碳化状态。电化学检测技术无需采用酚酞指示剂等化学试剂,避免传统方法对结构破坏,对历史建筑与重要工程具有不可替代价值,检测精度可达毫米级别,满足高精度碳化深度监测需求,所获数据结合碳化预测模型可计算结构剩余寿命,为维护加固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2.2 氯离子含量无损检测技术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存在自由态与结合态两种形式,对结构产生不同影响,传统氯离子检测方法需要取样分析,无法实现大范围快速检测,而基于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的无损检测技术克服了这一局限。检测系统采用多频率交流信号激励混凝土表面,测量不同频率下电极界面阻抗响应,建立描述混凝土电化学行为的等效电路模型,其中电解质电阻、双电层电容等参数与氯离子浓度存在确定关系,计算机算法反演得出内部氯离子含量分布。实际应用中,先进检测系统将表面电极与深层探针结合,形成多层次检测网络,获取不同深度氯离子含量数据,描绘完整的氯离子渗透曲线,评估渗透速率与扩散系数。检测设备集成了多项功能模块,同步测量混凝土电阻率、自然电位与极化电阻等参数,建立氯离子侵蚀预警体系,当测量值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示检测人员关注高风险区域,检测结果与建筑信息模型结合,形成可视化氯离子分布图,为结构耐久性评估提供全面数据支持。
2.3 红外热成像冻融损伤评估技术
红外热成像冻融损伤评估技术利用混凝土内部损伤导致的热物理性质局部异常,采集并分析表面温度场分布特征,识别内部冻融损伤状态。冻融循环作用产生的微裂纹、孔洞与剥落区域改变了混凝土导热系数与热容量,在外部热激励条件下,损伤区域与完好区域表面温度场存在显著差异,高精度红外热像仪捕捉这一温差分布,形成热图像。脉冲热激励法在检测中广泛应用,热激励源产生短时间强热流,混凝土表面温度快速升高后逐渐降低,损伤区域在温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衰减速率,温度- 时间曲线形状与损伤深度和程度相关,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提取曲线特征参数,应用反演算法计算损伤深度与范围。大面积结构检测时,自动化扫描系统配合三维空间定位技术,将热图像与结构实体模型精确对应,生成完整损伤分布图,智能识别系统检测出温度异常区域后,自动标记潜在冻融损伤位置,结合历史检测数据分析损伤发展趋势,建立实时监测与预警机制,为结构冻融损伤状态评估与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多技术融合与智能化检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单一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未来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将朝着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将回弹法、超声法、雷达法等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利用不同技术的优势,实现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全面、准确评估。同时,智能化检测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如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和系统,能够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3.2 无损检测技术的深入发展
无损检测技术因其对混凝土结构无损伤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无损检测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检测精度和分辨率,拓展检测范围。例如,新型超声检测技术、微波检测技术等将得到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满足对混凝土结构内部微小缺陷、早期损伤等更精细检测的需求。
3.3 检测标准与规范的完善
为确保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的规范应用,检测标准与规范将不断完善。相关部门将根据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工程需求,修订和更新现有的检测标准,明确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要求,提高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结束语
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对于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和长期使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因素的分析,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组合检测技术。展望未来,多技术融合、智能化检测、无损检测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检测标准与规范的完善将成为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创新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水平,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延长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飞龙 . 氯离子侵蚀对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研究 [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24,46(05):205.
[2] 赵龙 , 朱广华 . 无机增强剂在透水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层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15):118-120.
[3] 张冬冬 .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探讨 [J]. 江西建材 ,2021,(10):286-287.
[4] 殷 魏 峰 . 水 泥 混 凝 土 桥 面 耐 久 性 铺 装 结 构 研 究 [J]. 山 西 建筑 ,2017,43(06):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