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城市边缘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周腊翠

湖北地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扩张与乡村区域交汇的重要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承接核心区功能疏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发展模式相对粗放,边缘地区常面临用地功能混杂、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使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成为难点。本文围绕城市边缘地区的空间特征,分析其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基于功能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保护及智慧化管理的综合策略,以期为边缘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边缘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策略;可持续发展

城市边缘地区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带,受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驱动,土地利用形态与空间结构呈现出较大的动态变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地区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用地向城市功能区转变,但由于规划和管理的滞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环境治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引导边缘地区的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已成为城乡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边缘地区的空间特征

城市边缘地区通常表现出城乡交融的过渡性特征,在土地利用、经济形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异质性,既承载着城市功能的外溢,也受到乡村发展模式的影响。其主要特征包括:一是空间结构复杂,土地利用功能多样,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但由于规划引导不足,布局往往缺乏合理性,导致不同用地类型交错分布,影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开发强度不均衡,部分区域因房地产开发需求旺盛,建筑密度较高,而部分区域则仍维持低密度农业或存在大量未充分利用的闲置土地,造成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三是生态环境敏感,城市扩张过程中,边缘地区往往承担着较大的环境压力,如湿地、森林、农田等生态空间被侵占,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逐步下降,同时部分区域因缺乏生态保护措施,面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使得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边缘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仍存在诸多短板,主要体现在用地功能混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退化及规划协调不足等方面。由于规划滞后,边缘地区往往形成无序发展,工业、商业、住宅用地混杂,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导致部分住宅区与工业区相邻,污染问题突出,同时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财政投入有限,交通路网密度低,城市管网覆盖率不高,供水、排污、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配套设施未能同步推进,降低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此外,城市扩张导致绿地、湿地、耕地等生态空间减少,部分边缘地区因缺乏生态红线约束,出现土地过度开发、资源消耗严重等问题,如部分工业园区未经严格环境评估,废水、废气排放造成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与此同时,边缘地区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划,城市与乡镇之间的规划衔接不畅,导致土地管理存在盲区,且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缺乏统筹,影响了规划实施的整体效果。

三、城市边缘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的关键策略

(一)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在城市边缘地区,应依据地形条件、环境承载力、交通可达性等因素,建立科学的功能分区体系,通过划定居住区、产业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功能区,采用“组团式发展”模式,合理分隔各类用地,降低用地冲突,提升空间利用效率[1]。针对土地利用粗放的问题,可引入城市更新模式,对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如通过“工改商”、“工改住”等方式,提高土地价值。同时,可利用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建设地下停车场、综合管廊等设施,提升土地空间利用率。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同时,还需强化城乡联动,结合周边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引导政策,推动边缘地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例如,可依托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边缘地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智慧农业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优化城市边缘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构建多层次交通体系,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可达性[2]。可采用“快速路+支路”模式,提高主要通道的承载能力,同时加强次干路与支路的衔接,提升区域内部交通流畅度。此外,引入轨道交通、BRT等高效公共交通方式,增强边缘地区与核心城区的通勤便利性,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需加快供水、排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例如,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水环境安全。与此同时,应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在规划过程中,需同步考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在边缘地区推广“15分钟生活圈”概念,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公园及商业综合体,增强区域吸引力,提升居民的居住满意度。

(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发展模式

在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应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基于生态功能评估确定永久性生态保护区域,限制无序扩张,确保生态敏感区域不被侵占[3]。例如,严格执行“三区三线”划定,防止建设活动对重要生态区域造成破坏。同时,需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可在边缘地区规划生态廊道,利用城市绿化带、水系等构建生态缓冲区,减少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冲击。此外,可推广“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措施,提高雨水渗透能力,增强区域生态自净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促进低碳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如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地源热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建筑能效。同时,可引入智能微电网系统,提高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边缘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提高规划实施效率

在提升城市边缘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方面,应充分运用大数据、GIS等技术进行空间监测,利用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追踪,提高规划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例如,可借助无人机技术巡查土地开发情况,及时发现违规建设行为,确保规划严格落地执行。同时,应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建立城市空间优化模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例如,可运用“城市仿真”技术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模拟评估,优化空间布局,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还需强化公众参与,提高规划透明度和执行力,可通过“智慧城市”APP或在线公众平台,让居民直接参与规划讨论,提高社会认可度。例如,可采用“众包地图”模式,让市民上传环境问题线索,使政府和规划部门能更及时地掌握城市边缘地区的实际状况,从而更有效地优化规划管理,提高规划执行效率。

总结:

城市边缘地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当前规划仍面临土地利用效率低、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应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以及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提高边缘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可提升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居住品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家顺.后发地区城市边缘区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1,(20):39-42.

[2]朱智敏.江苏水网地区内河港口规划管理探讨[J].水运管理,2023,45(12):6-8+12.

[3]阚小溪,安童鹤,沈锐.超大城市边缘地区非城镇空间详细规划探索[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合肥市人民政府.2024.04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