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教育中盛开生命之花
黄咏梅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 405900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劳动教育功能的彰显、地位的提升、理论的指导和政策的推动下,劳动教育实践正处在茁壮成长期。但据研究发现,基于当前劳动教育实践的研究存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形式化、内容空洞化、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导致劳动教育对于人之生命成长、价值实现的意义被窄化、虚化 [1]。同时,劳动教育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地区性,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基本原则,即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2]。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结合学校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劳动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下文试进行探讨。
一、因地制宜开展农耕劳动课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祖先们数千年的乡土耕作孕育了厚重灿烂的农耕文明。[3] 在 201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以贯之强调“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4] 城口县名缘山形地势,有“据三省之门户,扼四方之咽喉”之称,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悠久浓厚的农耕文化和特色的农业发展。可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耕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恰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劳动课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劳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5],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农耕文化,全面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校实际情况和社会资源组织开展了“多彩农耕劳动教育”课程。
(一)劳动实践前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劳动实践前一周,班级分组制定、展示、优化劳动实践方案。
(二)春耕初悟劳动之美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和风徐徐,阳光正好,师生步行到种植基地。播种忙,种瓜点点不易。挖土,植苗,盖土,浇水,盖膜……同学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手捧鲜活的果蔬幼苗,仿佛看到了生命的绿色;亲手种下每一颗幼苗,仿佛听到了成长的声音;生命在我们手中,未来由我们创造。虽然此次种植活动仅历时约 3 小时,但是,同学们的收获远不能用这 3 小时的时间衡量,同学们对劳动,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更能体会横幅上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夏耘感悟劳动之苦
朗朗乾坤一色,独放骄阳似火。进入菜地后,同学们发现有的菜苗已经开花了,有的甚至已经结了果实,但杂草也长势逼人。菜苗的“小有成果”和杂草的“虚张声势”让同学们干劲十足。在骄阳下,除草比上一次春播还要累上许多,在除去杂草后同学们汗湿了背、泥上了衫,但当看到身后的劳作成果时大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一次劳作旅程让同学们从实际劳动中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而不只是从书面文字中看到而已,劳作中有惊有喜,有苦有甜,虽疲劳,却心满,亦意足。
(四)秋收静悟劳动之甜
秋风起兮白云飞,时令已交初秋,天气逐渐微凉。春耕初悟生命之美,夏耘体会餐桌上粮食背后的苦于累,秋收带给同学们的是劳动成果带来的满足、喜悦和甜蜜。进入菜地,同学们采摘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三五伙伴分享着劳动果实带来的惊喜,脸上洋溢着藏不住地笑容,菜地里飘荡着同学们喜悦的声音。同学们在播种、松土、施肥、除草、采摘等实践过程体会劳动之美、树立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习得劳动技能。同时,从亲历农作物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感悟生命之美、生命之可贵,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五)课后延伸深化农耕文化
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凯凯而谈“生命诚然可贵,贵在千金不换,贵在绚丽多彩,但韶韵下的酝酿却离不开数次的辛勤付出,及所谓劳动……”。乘着同学们的勃勃兴致,教师图片展示耕作农具——锄头的种类,请同学们回忆耕作中的锄头,并思考为什么本地使用这一类锄头?并布置课后小组任务:1. 利用互联网等渠道比较锄头在本地和其他地区存在的异同以及差异形成原因,并形成书面报告,同时结合本地地理特点建模设计出更适合本地使用的农耕用具。2. 考察本地农业发展情况,结合本地地理气候特点为本地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并形成书面报告。综上所述,劳动教育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知识与技能联动,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实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农业生产、关心农业发展的意识,形成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品质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锻炼学生习得必备的劳动技能。
二、总结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我们要做到因地制宜,注重时令特点,结合地区经济、文化特点切不可盲目从众。期待学生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热爱劳动、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 程豪 . 从外在设计到内源发展 : 劳动教育变革的可能逻辑 [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3):54-6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EB/OL].(2020-3-20)[2022-07-1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3] 平志军 .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评《邮览中国: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42(08):83+95.
[4] 李 珺 . 传 承 提 升 农 耕 文 明 以 留 住 乡 愁 [J]. 中 国 乡 村 发现 ,2022(02):48-5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