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旅融合视域下景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作者

刘云龙

衡阳市雨母山景区管理处

一、文旅融合视域下景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资源挖掘整合不足

景区对于特色档案资源存在认知方面的局限,未能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建筑变迁等档案展开全面且系统的梳理,部分景区仅着重于对现有的纸质档案进行保存,却忽略了对非遗技艺传承、口述历史这类非物质档案资源的收集,如此使得资源处于分散状态,并未形成完整体系,难以彰显出景区独特的文化底蕴。

(二)开发利用形式单一

当下景区大多依靠静态展览呈现特色档案资源,如在景区的博物馆陈列历史照片以及文献资料等,但却缺少与游客之间的互动体验,景区未将档案资源同现代文旅消费需求相互结合,在文创产品开发以及主题活动策划等方面创新程度不够,无法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三)技术应用程度较低

景区在开展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处于滞后状态,档案数字化程度不高,检索功能较为薄弱,使得资源难以达成高效共享,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在景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较少,这导致无法把档案资源转变为生动鲜活且具沉浸式体验的文旅体验内容。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景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深度挖掘整合特色档案资源

组建专业团队,携手历史、文化、档案等专家,针对景区特色档案资源展开全面且细致的普查工作,采用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等方式,收集如非遗传承、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档案资源,依据主题进行分类,构建特色档案资源数据库,达成资源的集中管理以及高效检索,以此为开发利用筑牢基础。比如对景区古建筑档案给予系统梳理,包含建筑年代、设计图纸、修缮记录等内容,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创新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形式

根据文旅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形式给予创新,着手开发特色的文创产品,把档案里蕴含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纪念品、文具以及服饰等各类商品之中,精心打造主题文化活动,如依据景区所拥有的历史故事举办沉浸式剧本杀、民俗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合理设计文化研学路线,借助档案资源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学习等相关研学项目,以此提高游客的参与感以及体验感。

(三)加强技术应用与赋能

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推动特色档案资源朝着数字化方向建设发展,借助大数据对游客需求偏好展开分析,以此精准地开发档案资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达成档案的智能分类、检索以及推荐,借助虚拟现实(VR)、提高现实(AR)等技术,把档案资源转变为虚拟场景,如利用 VR 技术还原景区过去的风貌,使得游客可亲身感受景区文化的变迁,提升旅游体验的趣味性以及科技感。

三、文旅融合视域下景区特色档案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组建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对景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给予全面统筹协调,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责,构建协同工作机制,定时召开联席会议,处理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工作可有条不紊地推进。

(二)加强监督评估

构建起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按照一定周期对景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展开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资源开发所达成的效果、游客的满意程度、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实施考核,依据评估所得到的结果及时做出调整,优化开发策略。

(三)推动宣传推广

借助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等诸多渠道,大力宣传景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所取得的成果,依靠举办文化节、开展主题展览以及进行线上直播等各类活动,有效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给予关注,以此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结论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景区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升景区竞争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挖掘整合资源、创新开发形式、加强技术应用、完善保障机制等策略,以及强化组织领导、监督评估、宣传推广等保障措施,可以达成特色档案资源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赋予景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与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珊珊 , 李嘉艺 . 文旅融合背景下滨江绿地景观提升——以义乌江文旅概念规划为例 [J]. 中国园林 . 2024 ,40 (S2):63-66.

[2] 古倩云 .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为例 [J]. 山西农经 . 2024 (24) :58-60.

作者简介】刘云龙,男,汉,衡阳人,大专学历,现工作于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管理处,从事景区档案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