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 学- 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张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中心小学 225239
“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强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高度统一,重视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效的评价。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深入贯彻“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学习,充分理解语文知识,收获正向的评价,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需要厘清教、学、评三者的关系,把握三者之间的关联,进一步设计指向“教- 学- 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案。
一、小学语文“教- 学- 评”一致性教学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教 - 学 - 评”一致性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师遵循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1. 目标导向原则
教学目标如同灯塔,为教学活动指引方向。教师制定目标时,需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让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例如在教授《桂林山水》时,目标设定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如此一来,教学活动的设计,如朗读指导、写作练习,以及教学评价,像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布置等,都围绕此目标展开,使教学有的放矢。
2. 以学定教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可安排更多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而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则侧重于基础知识讲解和阅读技巧训练。只有契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有效学习。
3. 过程性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不应只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而应贯穿教学始终。课堂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或指导;课后,批改作业时不仅关注对错,更注重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学习困难。在学习《将相和》时,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人物品质的分析过程,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及时纠正偏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4. 反馈与改进原则
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方向。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评价反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若在作文教学评价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流畅的问题,教师可针对性地增加口语表达训练和范文赏析课程,提升教学效果。
5. 情境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应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授古诗词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描绘的画面,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场景中,更深刻地理解诗词内涵,提升学习效果。
二、指向“教- 学- 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1.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统领语文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优化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指向“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况设计目标,用细化、精准的目标助力学生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也进一步促进科学评价的开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将教、学、评联系在一起,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这样,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后续的教学评价也有了开展依据。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花的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结合课标要求设计了教学目标:“正确认识课文的字词,试着进行造句;细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场景,品味其中的美感;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并尝试迁移运用。”在目标统领下,教师设计了细化的教学活动,包括朗读、表演、趣味练习等,学生结合目标参与学习活动,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教师也基于目标完成情况开展教学评价,进一步查缺补漏,指引学生高质量完成目标,实现自身的成长。最终,学生在指向“教- 学- 评”一致性的课堂上掌握了多个字词,感受到语言之美,进一步产生自己的感悟,培养了语言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在指向“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起着关键的统领作用,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的向导,是教学评价开展的立基点。教师可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将目标和教学、评价联系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2. 系统构建教学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指向“教- 学- 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立足“以生为本”的理念,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系统构建教学框架,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关联在一起,进一步有效开展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具有结构化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中,教师基于“教- 学- 评”一致性理念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助力学生成长。教师巧妙借助预学单和学习单,通过有梯度、有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课文,建构教学框架,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设计了如下任务:“有板有眼,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美;对比诗歌,发现现代诗的韵律美;发挥想象,自由创作,体会现代诗的艺术美。”学生在任务框架中主动学习和探究,对课文中的三首现代诗有着深刻理解,在朗读、分析、创作的学习实践中全面发展。教师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反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设计出一条清晰的教学路径,明确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开展评价,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
3. 多元设计教学评价,有效创新评价方式
在“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真正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教师可以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多维度评价标准,引入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全面对接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表现,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自我,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并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用多元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结合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素养培育情况,评价学生能否在学习中理解字词在文中的表意作用,深入理解课文;评价学生能否理解桂花在作者和母亲心中独特的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发展思维能力;也评价学生能否在文本鉴赏中理解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教师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也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从而让他们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果。
在指向“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评价的作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立体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发展情况,让学生收获个性化反馈,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指向“教- 学- 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系统学习“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将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紧密结合,设计全面、系统的教学方案,不断创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