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徐菲菲 高璐
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引言
化工行业环境监测领域当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监测设备和设施更新迭代速度滞后于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导致技术适配性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在数据应用层面,监测数据的深度处理与智能分析能力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缺乏系统性的数据价值挖掘体系。由于化工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与工艺复杂性,在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和标准化方法确立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来开发更先进的监测解决方案,以满足现代化工行业对环境监测提出的高标准要求。
1 化工行业环境监测技术问题分析
1.1 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环境检测工作面临着资源分配失衡带来的系统性挑战。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检测物资供给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作效率;而在设备配置层面,区域性资源分布不均造成两级分化现象,一些检测机构因设备过剩导致资源闲置,另一些机构则因经费紧张被迫继续使用性能退化的老旧设备。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检测设备老化问题已对数据准确性构成实质性威胁,这不仅大幅增加了技术人员的作业难度,更从源头上影响了整个环境检测体系的数据可靠性。这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既降低了检测工作的运行效能,又对最终检测质量形成了连锁式的负面影响,最终阻碍了环境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1.2 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部分环境检测机构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检测管理体系,导致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规划不明确,特别是大型专业设备经常处于低效运转甚至闲置状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另外由于基础性的设备维护机制尚未健全,高频使用的检测设备在完成作业后往往得不到及时保养,长期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既降低了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又加速了设备损耗,直接影响整体检测工作的可持续性。
1.3 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环境检测质量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但部分检测机构因人员专业素养高低不一,无法确保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信度,从而影响了整体工作质量。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分析。从主观层面看,许多环境监测人员是从其他岗位临时调任而来,在进入检测机构后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其未能全面掌握必要的环境检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影响整体业务能力。在客观层面,某些检测单位将管理重心过度倾斜于绩效考评,对人员专业技术建设投入不足,既缺乏周期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业务能力测试,也没有构建必要的技术沟通渠道,使得检测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长期处于薄弱状态。
2 环境检测技术改善对策
2.1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要提升环境检测技术的质量和可靠性,关键在于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投入。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能够开发出更精密的检测设备、更可靠的监测方法和更智能化的数据处理系统,从而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和技术攻关项目,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环境检测技术的创新研发。同时可采取政企研共建模式,联合打造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中心,为技术升级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重点培育专业化的技术研发队伍,可以通过支持高校增设环境检测技术专业方向并扩大招生规模,还可以通过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投身环境检测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切实推动企业需求与科研创新的精准对接。
2.2 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
化工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完善的检测设备体系作为基础支撑。针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机构普遍存在的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现实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改进措施。首先,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当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督促相关企业严格落实”三废”排放标准要求。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加强监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为购置现代化检测仪器设备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采购、使用到维护各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引进新型检测设备时,必须配套开展专业化的操作培训,确保监测人员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技能,杜绝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数据失真问题。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设备维护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保计划,通过定期检修、性能调试等措施降低设备损耗,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实现检测资源的高效利用。只有构建起设备先进、管理规范、人员专业的现代化监测体系,才能为化工环境监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3 加强监督和质控
要确保环境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必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与控制体系。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常态化的监管评估机制,定期对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开展系统性检查,重点评估其仪器设备运行状态、人员资质水平、管理体系完善程度以及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机构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从源头上保障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在质量控制方面,需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指南,通过引入质控样品、标准物质等比对手段,实施仪器设备的周期校验和性能验证,系统性保障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只有形成完善的监管闭环,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检测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4 培养专业的环境检测人才
提升环境检测质量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检测队伍。面对当前检测人员业务能力存在差异的现状,检测机构应当采取双管齐下的改进策略:在人员培养方面,需根据实际应用的检测技术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特别要强化跨专业转岗人员的系统化培训;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理论测试与实际操作评估相结合,持续检验和巩固培训效果,确保每位检测人员都能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设备操作规范。在管理机制方面,需要转变工作导向,将专业能力建设作为机构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增加现场实操机会、建立经验分享机制等方式,促进检测人员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形成”学习-实践 - 总结”的良性循环,从而全面提升检测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奠定人才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环境检测技术的全面升级,需要各方协同发力,通过持续优化与创新,系统性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瓶颈与质量问题。唯有构建科学规范、稳定可靠的环境监测体系,才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这种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显著增强环境监管效能,更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保障,最终推动形成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共进的良性循环格局。
参考文献
[1]陆赛娟 . 化工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风景名胜 ,2023(11):180.[2]董珉 .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34-35.[3 朱乾琨 . 关于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工程技术,2021(8).[4]黄家悦 . 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华东科技(综合),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