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立德树人”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耦合机制

作者

朱园园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 301700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且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成为关键课题。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而综合素质教育涵盖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探索其耦合机制对于民办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思政教育方面

部分民办高校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存在将其视为公共课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如灌输式教学仍占主导,缺乏对学生思想深度引导与情感共鸣的激发。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不足,未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且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度与获得感不强。

(二)综合素质教育方面

综合素质教育在民办高校虽受关注,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碎片化问题。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社团组织等缺乏系统规划与整合,难以形成连贯的教育链条。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时,资源投入有限,平台建设不完善,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不足,综合素质提升效果受限。

(三)两者关系现状

当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常呈现“两张皮”现象,各自为政,未能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例如,在学生评价体系中,思政教育成果与综合素质表现未得到有机结合,无法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发展水平。

三、耦合机制的构建策略与路径

(一)树立“大思政”教育观

民办高校应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程,更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同时,强化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认识到其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视为整体教育工程的重要部分,从思想根源上为耦合机制构建奠定基础。

(二)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民办高校应组织教师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如在文学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教育,在理工科课程中引入科学家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通过课程大纲修订、教学方法改进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频共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三)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民办高校应加强对全体教师的思政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等形式,提高教师对“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自觉性与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思政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思政素养与教学水平。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针对综合素质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民办高校要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支持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行业培训,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实践经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传授实践经验与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与毕业设计等工作,为学生带来一线的实践案例与行业前沿信息,同时也为专职教师提供实践指导与交流学习的机会。

(五)建立教师协同育人机制

打破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素质拓展教师之间的界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组织联合备课、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素质拓展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

(六)打造具有思政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民办高校应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时代要求与“立德树人”

目标,打造具有思政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如开展“红色文化月”活动,通过革命历史展览、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经典红色影视作品展播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在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思政教育与艺术熏陶,提升综合素质。

(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民办高校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涵盖思政表现、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思政表现评价方面,不仅考查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其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如是否遵守社会公德、是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在学业成绩评价中,增加对课程思政融入情况的考量;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发展水平。注重对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学习进步、素质发展等情况。教师通过课堂表现观察、作业批改、实践活动指导等多种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不断改进与提升。例如,在课程教学中设置小组项目任务,教师对小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包括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等,及时发现学生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四、结论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耦合机制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园文化以及评价反馈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分析现状,明确构建耦合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从多维度提出具体的策略与路径,有助于民办高校实现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这不仅能够有效落实教育根本任务,提升民办高校的育人质量与竞争力,更能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朝着更加健康、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应不断探索与创新,持续完善耦合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与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J]. 侯依林 . 公关世界 ,2025(06)

[2] 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J]. 王爱社 . 公关世界 ,2025(04)

[3]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策略研究 [J]. 李文博 ; 张臻 . 公关世界 ,2025(01)

[4]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 谢婷. 公关世界 ,2024(17)

[5] 价值理性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探析[J]. 游薇; 吕鹏. 教育与职业 ,2022(21)

[6]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之意、推进向度与实践路径[J]. 张菊霞;张启明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02)

[7] 职业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价值、模型与路径探索 [J]. 陈海娜 ;刘志文 ; 刘大军 . 职教论坛 ,2021(04)

[8]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分析 [J]. 刘颖 . 黑龙江教育 ( 理论与实践 ),2021(01)

[9] 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基本特征与生成路径 [J]. 欧平 . 中国高等教育 ,2019(20)

[10]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高职院校育人手段[J]. 吴文浩.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作者简介:朱园园(1995 年10 月),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硕士研究生助理政工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