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建议探讨
索朗次仁
加查县农业农村局(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6400
引言: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超过 3 亿公顷次,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异常频发,病虫害抗药性增强、暴发周期缩短等问题日益突出,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加剧,尽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技术逐步推广,但受技术普及不足、农民认知有限等因素制约,其应用效果尚未充分显现,在此背景下系统分析病虫害防治现状,探索更加科学、环保的防控策略势在必行。
1. 现阶段农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农户盲目加大用药剂量,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由于缺乏专业的用药指导,许多农户在面对病虫害时往往采取 " 宁多勿少" 的用药策略,错误地认为增加用药量就能提高防治效果,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使得病虫害在持续的药物选择压力下,逐渐产生抗药性基因突变,导致原本有效的药剂防治效果不断下降。抗药性病虫害种群的形成迫使农户不得不进一步加大用药剂量或频繁更换农药品种,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现象在水稻二化螟、小麦赤霉病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表现尤为突出,部分地区的病虫害种群已对常用药剂表现出明显的抗性,盲目加量用药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还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衍生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1.2 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不足,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我国生物防治技术应用面积不足化学农药防治面积的十分之一,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许多地区农户对生物防治技术认知有限,普遍存在 " 见效慢 "" 操作复杂 " 等误解,导致赤眼蜂、苏云金杆菌等成熟生物防治技术难以普及,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生物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一个县区平均仅有不到三名专职生物防治技术指导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1]。生物防治产品研发与生产体系尚不完善,天敌昆虫规模化繁育、微生物制剂稳定性等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产品供给能力有限,现有农业补贴政策更多倾向于化学农药采购,生物防治技术缺乏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进一步制约了其推广应用。
1.3 防治时机把握不当,错过最佳防控窗口期
农户缺乏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准确掌握,往往依赖经验或主观判断进行防治,导致施药时间过早或过晚,无法有效控制病虫害扩散,部分农户在病虫害尚未达到防治阈值时盲目用药,不仅增加防治成本,还可能因过度用药引发药害或抗药性;而在病虫害暴发后再采取补救措施,则因害虫已进入高繁殖期或病害已大面积侵染,防治效果显著下降,气象条件变化、病虫害发生期波动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精准预测防控时机的难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也导致预警信息传递滞后,农户难以及时获取科学指导。
2. 现阶段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制定病虫害防治用药指导手册,明确各类药剂安全使用剂量
针对西藏青稞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用药指导体系。重点针对黑穗病、蚜虫、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害,明确各类药剂的安全使用剂量和施用方法。在药剂选择上,推荐使用低毒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并严格规定不同生长阶段的用药浓度和施药间隔期。针对高海拔地区特殊气候条件,需制定相应的施药技术规范,包括适宜施药温度、风速等环境参数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药剂轮换使用制度,避免产生抗药性。在施药方式上,提倡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还需配套建立施药人员培训机制,确保农户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在化学防治基础上,应构建青稞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等栽培管理技术。积极开发生物防治方法,利用天敌昆虫和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控。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指导精准防治。
2.2 开展田间病虫害监测,发送最佳防治时段手机提醒
在西藏地区,小麦、青稞等主要农作物易受黑穗病、锈病、蚜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威胁,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为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需建立适应高原气候特点的智能化田间监测预警体系。在粮食主产区设立监测站点,配备相关设备,测报人员需定期开展田间调查,重点监测青稞黑穗病孢子扩散、蚜虫种群密度等关键指标,同时采集高原特有的气温、紫外线强度、降水等气象数据,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病虫害预测模型[2]。
开发藏汉双语农业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病虫害暴发风险,在最佳防治时段向农牧民推送预警信息,监测内容应包括病虫害发生程度、扩散趋势及防治建议,并建立自治区、地市、县乡三级联动的信息共享机制。针对西藏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特殊气候条件,需重点研究病虫害在极端环境下的发生规律,如蚜虫在低温干燥条件下的繁殖特点,以提高预警的精准性,结合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开发适合小农户的简易监测工具,确保偏远地区也能及时获取防治信息,为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在预警信息应用方面,需构建多元化、本土化的技术服务体系,确保防治措施高效落地,除常规的短信、微信推送外,还应通过村级广播、合作社通知、乡镇农技站宣传等方式,以本地语言向农牧民传递防治信息,提高信息覆盖率。预警内容应结合高原种植实际,包括最佳施药时间(避开大风、强日照等不利天气)、推荐药剂(如三唑酮防治锈病、吡虫啉防治蚜虫)以及人工施药技术要点。针对西藏小麦、青稞种植分散的特点,应组织农业工作人员和农牧民群众,在预警提示的关键时段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加强冰雹、霜冻等高原灾害性天气对病虫害影响的专项研究,提升预警系统的适应性,利用“监测—预警—防治—反馈”的闭环管理,形成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防控体系,保障西藏小麦、青稞等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助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语:
农业病虫害防治是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对日益复杂的病虫害威胁,必须构建更加科学、可持续的防控体系。未来应着力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技术创新,研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和智能监测装备,推动防治技术向精准化、生态化转型;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县乡村的植保技术推广网络,通过多语种信息平台提升农民防治意识和技能;三是强化协同机制,整合科研单位、农技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力量,形成" 监测- 预警- 防治-评估" 的闭环管理。
参考文献:
[1] 令狐芮平 .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管理与绿色技术应用 [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05):31-33.
[2] 刘金南 . 植保技术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应用与管理措施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05):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