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与实施效果研究
朱城城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361000
引言:
思辨性阅读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它通过深度思考和观点质疑,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探索精神。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分析能力。如何在初中阶段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思辨性阅读,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
1.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
批判性阅读不仅不满足于文本表面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探究思维背后逻辑和文化底蕴的行为。批判性阅读对于学生语言水平、批判性阅读能力和语言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1]。
2.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2.1 思辨性阅读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挑战
思辨性阅读最重要的障碍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差距,教师在进行引导性思考设计的过程中,常常不能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考深度的问题,学生讨论问题互动性和碰撞性不够,无法将学生的思维置于文本观点中,并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处理分析,在面对复杂性的文本时,无法有效展开思辨[2]。
2.2 教师与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的难点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出有深度的思辨性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理解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思维的局限,他们容易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对不同观点的比较与思考,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思辨性阅读[3]。
3.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想要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必须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先行,也就是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细化课堂提问的方式,从不同的方向给予学生问题,比如在教学《匆匆》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课文的表面理解,而是要让其在老师发问的过程中,从一个点引向一个面,再由这个面走向一个网,即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让自己的思维能够具有联系、延伸的能力,从而一步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并把这样的思维延伸到学生在平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当中去。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出探究式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在参与问答的过程中感受思维的转变及提升[4]。
3.2 激发学生思辨兴趣的教学方法
第一,营造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的思维本身入手,发现学生思维的挑战点与兴奋点。在讲授《春望》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杜甫写国破家亡时的心情,与当时的背景之间有什么样紧密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在该问题中发掘与联系诗人情感与背景。教师需引导学生的思维质疑,给学生充分空间让他们去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与观点,而不是一味地作出好坏与否的评判。这种课堂情景能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到乐趣,形成主动的思维意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发表自身独立观点,便是被激发了思维兴趣的表现,也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纵深与辽阔 [5]。
3.3 课堂互动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技巧
课堂互动是思辨性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教师需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讨论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疑问。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而不仅仅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递。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是“答案的提供者”,而是“思维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彼此的意见交换中反思、修正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应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层次进行深入分析 [6]。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升思维深度,还能培养出独立的思考习惯和批判的思维方式,推动课堂内外的思维连锁反应。
结束语:
思辨性阅读不是某种教学策略,而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在思考碰撞中去尝试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注重学生思维碰撞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思维的视角能从更多的方向出发,学习的方法能从更多方式的角度出发。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不应再以读和写的成败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方式和空间,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想之舟,去将自己领向更加远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刘荣华 . 区域推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路径探寻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4):4-7.
[2] 付晶晶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19):50-52.
[3] 肖克武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J]. 中学语文 ,2024(20):57-59.
[4] 赵志华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 [J]. 作文 : 高中版 ,2023(5):39-40.
[5] 李重阳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课堂构建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2):133-135.
[6] 陈广宏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探析 [J]. 好日子 ,2023(20):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