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王晴雨

临沂第三十五中学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领域,传统模式下知识碎片化严重,学生难以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核心素养培养难以真正落实。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要求,大概念教学作为整合知识、突破教学困境的关键路径应运而生。它以结构化认知框架打破知识本位局限,为素养落地搭建桥梁。然而,当前大概念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应用中,面临理论认知不足、实践难以突破等问题。深入探究其理论与实践,对革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大概念是对历史学科本质的抽象概括,具有统摄性、迁移性与持久性特征。它超越具体史实,是连接碎片化知识的逻辑纽带,如“文明交流”“制度演进”等,能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认知框架,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新课标与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要求打破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大概念教学以素养目标为指引,通过整合课标中的主题与知识点,形成具有层次性的概念网络,使教学从“教知识”转向“建构概念”,契合新课标对历史学习深度与整体性的要求,为素养落地提供有效路径。

二、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大概念的提炼与构建上,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从整体角度把握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提炼出的大概念难以体现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核心价值,导致知识点零散,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其次,教学活动设计缺乏与大概念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多以传统讲授为主,探究性、实践性活动不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难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在大概念学习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的反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大概念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现状

大概念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虽已开始尝试,但尚未广泛普及。部分教师尝试提炼核心概念整合知识,助学生把握历史脉络。然而,多数教师对大概念教学理论认知浅,难以精准提炼大概念;且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模式束缚,无法充分发挥大概念教学优势,导致教学效果未达预期。

三、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策略

(一)大概念的提炼与构建策略

教师需立足新课标,从历史知识体系中精准提炼大概念。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提炼“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一大概念,将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清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地方特色历史资源,例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以某地区的近代工业发展为切入点,提炼“近代化的区域实践”大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与理解深度[1]。

(二)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教学活动应围绕大概念展开,激发学生思维。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大概念时,可组织“模拟古代商队贸易”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国家的商人、使者,在“贸易”过程中体会文化交流的过程与意义;针对“制度变革”大概念,开展历史剧本创作与表演,让学生编写并演绎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历史场景,加深对制度变革影响的认识[2]。

(三)教学评价策略

多元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民族交融”大概念后,除了常规考试,还可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展示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例与个人感悟,教师根据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度、设计创意等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探究“战争与和平”大概念的项目中,依据学生的团队协作表现、观点阐述能力、史料运用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3]。

四、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与背景介绍

选取“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作为大概念教学案例,背景基于初中历史课程中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知识点分散的现状,学生难以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本案例面向八年级学生,在完成中国古代史基础内容学习后开展,旨在通过大概念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认知,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案例实施过程

在提炼大概念环节,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拆解为农业技术革新、手工业技艺传承、商业贸易变迁等子概念。教学活动设计上,开展“古代经济发展时间轴绘制”活动,学生分组收集从原始农耕到明清商业的史料,制作时间轴并标注关键节点;组织“古代商业重镇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长安、泉州等地的商人、官员,模拟商业活动场景,探讨不同时期商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评价方面,采用“三维评价法”,课堂小测检验知识掌握,小组互评考量合作能力,学生自评反思学习收获。

(三)案例效果分析

通过该案例实践,学生显著提升了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整体理解。在后续测试中,涉及农业工具演变、商业城市兴起等相关题目,正确率较之前提高 30% 。学生在时间轴制作和角色扮演活动中,锻炼了史料分析与表达能力,在课堂讨论中能主动关联不同朝代经济发展特点,体现出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明显增强,部分学生还主动查阅资料,探究地方古代经济发展情况,实现了知识迁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结语: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基于理论研究,针对教学现状提出有效策略,并通过实践验证其可行性。该模式实现知识系统整合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还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热情。未来教学中,应持续深化大概念教学研究,优化教学策略,充分释放其教学潜能,推动初中历史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魏雪梅 .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提炼与构建策略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23,43(02),78-84.

[2] 李飒 .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J]. 历史教学 ,2022,05(01), 56-62.

[3] 刘亚波 , 王立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多元评价”为例 [J]. 教书育人 ,2023,52(08),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