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优化研究
韩知燃 关丽榕 刘思佳 富美涵 刘阳
牡丹江医科大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1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青年学生认知特点的转变,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话语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理论基础
(一)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内涵
红色文化教育话语是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运用语言符号、行为方式等载体,在教育过程中传播红色文化知识、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表达体系。它不仅包括对红色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还涵盖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的阐释。红色文化教育话语通过特定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将红色文化传递给受众,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二)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对于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层面看,优质的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能够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国家层面而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强烈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和精神动力,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表述生硬刻板
当前部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存在表述生硬、晦涩难懂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说教,使用大量抽象的政治术语和概念,缺乏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共鸣。这种话语表述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使红色文化教育变得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不利于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传播方式单一陈旧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讲座报告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技术和平台的优势,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信息获取习惯。与学生喜爱的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形式结合不足,导致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
(三)时代适应性不足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代发展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在内容方面,未能及时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焦点以及科技发展成果,对红色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和阐释,使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缺乏时代感和新鲜感。在形式上,没有充分考虑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话语风格,难以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接受习惯,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优化的策略
(一)创新话语表达形式
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需创新表达形式,增强话语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语言表达上,避免生硬的理论灌输,采用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青年学生常用的网络用语、流行语,将红色文化内涵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运用故事化的表达手法,通过讲述红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注重话语的艺术性,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红色文化教育话语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拓展多元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传播渠道。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开发红色文化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短视频平台账号等,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扩大传播覆盖面。
开展网络直播教学、线上主题讨论等活动,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增强话语时代适应性
结合新时代特点,增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时代适应性。在内容上,紧密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实际需求,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性解读和阐释。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主题相结合,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形式上,根据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创新教育模式和话语风格。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教育体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提升教育主体话语能力
教育主体的话语能力直接影响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加强对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红色文化素养和话语表达能力。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学术研讨、实践考察等活动,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话语传播技巧。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创新教育话语表达方式,提高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为优化红色文化教育话语提供人才保障。
(五)构建话语反馈与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反馈与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话语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网络互动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分析教育话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反馈信息,对教育话语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教育成效进行全面评估,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话语提供依据,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不断完善和发展。
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优化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拓展多元传播渠道、增强时代适应性、提升教育主体话语能力以及构建话语反馈与评估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质量和效果。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还需持续关注时代发展变化和学生需求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体系的完善,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高校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悦 .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41 (04): 93-96.
[2] 简梦婷.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优化研究[D]. 江西理工大学,2024.
[3] 俞烁 .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D]. 山西大学 ,2023.
作者简介:韩知燃(2005.02-- ),女,锡伯族,黑龙江省黑河市人口腔医学院2023 级口腔医学专业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口腔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通讯作者简介:刘阳( 1980. 09-- ),女,汉族,任教务处教材科科长,研究生党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 2024 年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话语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