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探究
辛伯玉
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智慧图书馆概念应运而生。在高校中,将“互联网 +”的概念与图书馆管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方式已难以适应师生群体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海量数字资源的涌现也推动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型。为此,高等院校需要将图书馆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顺应“互联网 +”的发展趋势,主动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打造以师生需求为核心的智能化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现状来看,多数院校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文献服务向数字化资源服务的转变,然而在智慧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背景下,提升师生群体的知识服务体验已成为全球高校文献信息机构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和服务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本文旨在厘清图书馆智慧化的概念与特点,进一步分析当前的建设现状及实现路径。
一、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的概念
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以纸质文献为主的传统阶段、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数字化阶段以及融合智能技术的智慧化阶段。传统型图书馆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物理空间的容纳能力,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大量实体文献资源;数字化图书馆则突破了地域限制,通过电子存储技术实现信息的高效获取;而智慧型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实现了前两者的优势互补与深度整合。2003 年,芬兰学者 Markus Aittola 在其研究中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将其描述为不受时空约束的移动信息服务架构 [1],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即可便捷获取所需资源。随着我国“智慧社会”建设理念的提出,高校图书馆加速推进智慧化转型,这一战略性部署有力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革新。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将前沿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从而优化读者服务体验。其核心在于运用数字化平台与智能技术构建新型知识服务体系,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术资源的利用效能,同时也显著改善了服务的整体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的特征
在探讨图书馆智慧化的核心特征时,可以归纳出若干重要维度。
第一特征是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传统纸质资料被转换成电子阅读资料,方便了借阅、存储和管理 [2]。这是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基础,也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涉及到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保存、结构化数据库的建设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的因地制宜。同时,传统文献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一过程涵盖文献编目、电子化处理、数据核验、信息关联及质量审核等环节,旨在确保数字化成果与原始文献保持内容统一并符合规范标准。
第二特征是信息资源整合的系统化。智慧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实现对知识资产的系统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较传统方式具有更科学的组织架构和更完善的运行机制。借助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可对电子文献进行智能分类、特征提取、云端存储及精准检索,持续提升知识资产的开发深度。具体而言,通过引文网络分析、作者合作网络构建及学科知识图谱绘制等技术手段,能够帮助研究者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这体现了智慧图书馆在学术创新支持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三特征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性。现代信息技术重构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与方式,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互联互通特性,将分散的馆藏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突破传统服务的时空局限,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知识获取体验。师生群体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全天候的资源访问与利用,极大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时效性。智慧服务系统还能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建立个性化推荐模型,开创了知识服务的新范式。
第四特征是数字资源的开放化。基于网络平台的资源互通机制,使跨机构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扩充了单一图书馆的虚拟馆藏规模,更实现了知识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贡献度。共享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数字文献资源的整体价值,不断提高数字化的服务共享水平。
三、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自上世纪 90年代末启动数字化建设以来,相关技术应用日趋完善。由于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中的特殊地位,其信息化进程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21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 试行 )》,首次为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具体实施标准,促使众多高校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 [3]。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在资源数字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电子资源存储已成为主流趋势。依托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出更多实用功能,有效提升了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其次,馆藏资源质量持续优化。以学科发展为导向,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共享机制,不断拓展资源获取渠道,满足师生科研学习需求,充分释放资源价值。第三,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借助智能化管理系统,简化了文献检索与借阅流程;提升了资源流通效率;通过构建多层次服体务系,丰富了阅读方式,优化了用户体验。
从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两个维度来看,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化转型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发展瓶颈:第一,智慧化服务所需的硬件设备存在不足。现阶段,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转型实践中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影响了整体建设成效。第二,师生需求呈现持续扩张态势。在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师生群体对数字资源平台的功能需求日益多样化,这为图书馆的智能化升级带来了新的考验。第三,缺乏专业人才。图书馆的建设对图书馆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多元化、复合化的职业素养。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信息系统的高效使用,难以满足新的业务需求和上级部门的合规要求。
四、“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路径
在“互联网 +”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发展机遇。为解决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应努力优化和促进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个性化服务。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准确地分析用户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根据用户的阅读记录和喜好,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文献资源;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咨询服务的自动化,显著提高服务效率。
其次要提高数字资源的可获得性和质量。高校图书馆应加大对电子资源、学术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投入,在数量与质量上得到双提升。为此,需要拓展合作渠道,建立广泛的与出版社、研究机构等合作关系,不断更新和丰富数字资源库。同时,应完善用户界面,简化检索过程,方便用户获取所需信息。此外,还需要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站访问速度,进而提升数字资源的可访问性。
最后要转变服务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转变服务理念,加快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进程 [4]。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系统培训,确保员工熟练掌握系统平台的操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智慧化的进展和需求,积极引进和选拔高信息素养人才,优化人员配置和工作机制,以助力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目前仍存在智慧硬件设施不足、用户需求未得到满足、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展望未来,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有望通过大数据、人工等技术革新,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提升用户参与度。同时,通过提高数字资源的质量和可获取性,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更新服务理念,以促进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目标的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1] 梁一丹 . 扬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8.
[2] 林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 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创新建设与服务研究》[J]. 现代雷达 ,2021(3):102-103.
[3] 阳昕, 张敏, 廖剑岚等.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研究 : 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 [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91-99.
[4] 邓朝艳 . 高校智慧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评《智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J]. 科技管理研究 ,2022(1):222.
作者简介:
辛伯玉(1989 年 11 月),女,汉族,河北省阳原县人,大学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