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华鸿菲

甘肃省永靖中学

一、深挖教材内容,厚植家国情怀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合理运用这些内容,将家国情怀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课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深挖教材,研究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邻域的新成就。教材的《学习聚焦》部分指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证,教师要科学使用这一部分,设计问题,引领课堂。

其次,融合乡土历史,拉近学生距离。在教学佛教本土化问题时,教师以炳灵寺石窟为历史线索,以石窟中的佛造像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感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炳林寺石窟内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来感知历史,强化情感,认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手段,链接丝绸之路之甘肃段石窟寺信息管理系统的线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可多角度观察炳灵寺石窟中佛造像服饰、佛龛、面部塑像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引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艺术风格逐渐中原化、建筑与空间逐渐本土化的变化趋势,以此来体现出佛教的本土化。通过这种将教材内容与乡土历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历史入手,逐步扩展到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增强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情感共鸣

创新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育家国情怀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讨论互动、实践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验家国情怀,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情境教学: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

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在讲解“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甘肃省的丰富历史资源。例如,通过播放甘肃境内抗日战争时期的珍贵纪录片片段,如展现八路军在甘肃境内与日军英勇作战的场景,或者展示甘肃人民支援抗战的图片和文物,如民众捐赠物资、参与抗战运输的照片等。这些生动直观的资料能够迅速营造出战争的紧张氛围,让学生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和团结一心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抗战胜利的意义,以及这一胜利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讨论互动:激发思考深化理解

讨论互动是激发学生思考、深化对家国情怀理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抗日战争等主题,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甘肃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精神对甘肃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启示?”等。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从而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同。同时,通过讨论互动,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践教学:增强历史使命感

实践教学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历史使命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甘肃境内的历史遗址、纪念馆等,如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敦煌莫高窟等。这些遗址和纪念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历史遗迹,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学生可以了解到八路军在甘肃的抗战历史,以及甘肃人民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敦煌莫高窟,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实践体验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历史剧表演、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增强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传承。

(四)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历史与政治学科相结合,在抗日战争一课中,可以探讨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角色。这些内容涉及到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动态。

三、提升教师素养,发挥引领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国情怀培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修养和历史教学能力。

教师要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并通过言行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历史事件时,要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家国情怀的力量。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和研究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准确、生动地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收获,增强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感悟。

四、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育人导向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强化家国情怀的育人导向。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家国情怀纳入评价内容。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增加课堂表现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看他们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是否能够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

同时,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可以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互评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总结

总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家国情怀的育人功能,通过深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石莉萍 .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历史专业师范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J].甘肃高师学报 , 2023(3).

[2] 陈丹 , 王娜 . 课程思政下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渗透策略探究 [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2022(7):81-83.

[3] 马忠学. 加强高中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摭探[J]. 成才之路,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