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的测量控制技术探讨
王久娟
泰安泰山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71000
1 引言
超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较普通高层建筑更为复杂。随着钢结构、钢筋混凝土及混合结构的应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其施工测量不仅需要高精度控制,还需应对多种外界因素干扰,如温度变化、风荷载、地基沉降等。因此,建立科学、系统、高效的测量控制体系是确保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与结构安全的核心环节。本文将围绕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测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展开探讨,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提出优化策略。
2 超高层建筑测量的主要难点
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建筑高度大,测量视距长,导致传统光学测量误差累积明显;其次,受高空风力、结构晃动及光线影响,仪器读数稳定性降低;再次,结构施工周期长,施工中累计误差难以控制,尤其在垂直度与结构偏移方面影响显著;此外,建筑结构复杂,布设测点难度大,需保证测量点的可视性和稳定性。地基沉降、温差变形等长期因素也对测量基准造成干扰。因此,必须通过精细化控制手段、自动化技术和持续校核机制,才能有效应对这些测量难点。
3 关键测量控制技术
3.1 坐标基准系统控制
在超高层建筑中,建立统一、稳定的坐标基准系统是控制测量精度的基础。通常在施工前选取多个稳定区域布设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或 GNSS 测量确定其空间坐标,建立主控网。为确保高程精度,应结合水准仪与激光垂准仪布设垂直基准点,并定期校核。高层施工中,需在结构核心筒内布设内控网,利用激光投点法将控制点逐层上引,确保各楼层测量的一致性与精度统一。
3.2 垂直度监测与控制
垂直度控制是超高层结构测量的核心任务。传统方法包括经纬仪竖向投点、激光垂准与高倍光学经纬仪测距分析。现代工程中,更加依赖于激光垂准系统与全站仪组合使用,实现全天候自动采集与实时监控。对关键部位如核心筒、电梯井等,每层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垂直度复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避免误差积累。此外,可利用反射棱镜固定在各层节点,通过外部仪器扫描,实现动态跟踪垂直状态。
3.3 施工误差分析与动态修正
由于施工过程中温差、荷载、设备振动等外部因素易引起测量误差,因此必须结合误差模型进行动态修正。常用手段包括设置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环境变化对仪器与结构影响;设置结构沉降观测点,获取不同阶段变形数据,形成施工阶段的误差控制曲线;引入 BIM 与测量系统集成分析误差源,实现智能调整。在钢结构安装过程中,需对桁架连接节点的误差进行闭合计算,及时调整安装角度与位置,确保整体构件安装精度。
4 数字化与智能化测量手段
近年来,随着测量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超高层建筑测量控制逐步向数字化升级。BIM 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的结合,能够实现施工前的测量方案模拟、结构碰撞检查与精度预测。施工中采用无人机航测与全站仪自动追踪技术,可快速获取高空构件空间坐标,大大提高作业效率。激光扫描技术可实现高密度点云数据采集,用于立面偏差分析与结构变形监测。此外,采用 RTK-GNSS 实时差分定位技术,可实现对大型构件吊装过程中的动态精确定位,为复杂吊装作业提供测量支持。这些智能化手段的引入,为施工质量与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5 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以某超高层商业综合体为例,该项目位于华东某核心城市,建筑总高度超过300米,总建筑面积逾40万平方米,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核心筒体系,是目前区域内技术难度较高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测量控制方面,施工单位自开工伊始便高度重视控制网的稳定与精度,先在项目周边建立了高精度外控点,采用三维坐标投影法与 GNSS 技术进行多点校核,确保坐标数据的一致性与长期稳定性。在主楼核心筒内,施工方通过楼层分段设置内控网,以激光垂准仪为核心手段实现高层之间的点位引测,最大限度减少累积误差的影响。通过核心筒布设控制点,不仅为结构吊装和钢筋安装提供精确定位基础,也为后期机电设备及幕墙施工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在施工过程中,团队建立了严格的测量复核制度,对每一层结构平面进行测量闭合检验,确保施工误差处于可控范围内,极大提高了工程整体测量精度,避免结构变形和轴线偏移,为超高层结构的稳定与竖向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尤其是钢结构安装阶段,该项目引入了 RTK-GNSS 实时定位技术与全站仪同步配合的测量方式,对每一根钢构件吊装前后的位置进行双重核验。通过实时获取构件三维坐标数据并与 BIM 施工模型进行比对,能够即时发现偏差并指导现场作业调整,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施工管理。同时,在幕墙预埋件安装阶段,施工人员利用激光测距仪配合移动吊篮进行高空作业,对每一嵌件进行点对点的坐标定位,确保垂直度与水平度符合设计标准,避免后期幕墙安装中出现位置错位问题。此外,项目施工管理团队通过 BIM 协同平台集成测量数据、施工计划与模型校核系统,实现了现场数据与模型的高度联动,从而提升信息流通效率与问题响应速度。每当楼层结构施工完成,系统会自动生成测量报告,供管理人员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累计误差趋势,从而及时制定修正措施。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过程可见,测量控制技术与数字建造手段的融合使用,已成为超高层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手段,为工程安全、质量与进度控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与管理依据。
6 结语
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的测量控制是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关键环节,其复杂性和技术要求远高于普通建筑施工。通过建立科学的坐标基准体系、优化垂直度控制策略、应用智能化测量手段和实施动态误差修正,能够有效应对高空测量带来的挑战。未来,随着 BIM、物联网、AI 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超高层建筑测量控制将朝着更高精度、更高效率与更强可视化方向发展,推动建筑施工迈向智能建造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陈健聪. RTK 测量结合南方CASS 在水工建筑结构施工监理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 , 2024, (19): 14-16.
[2] 江会林 , 樊仕俊 , 潘宜峰 .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J]. 居舍 ,2023, (18): 42-45.
[3] 史玉鹏 . 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关键技术解析 [J]. 江西建材 , 2020, (09):197-198.
[4] 张霄 . 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J]. 建材与装饰 , 2020, (19):241+244.
[5] 路敬伟 , 万瑞 . 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J]. 中国港湾建设 ,2019, 39 (07): 43-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