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政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落实策略

作者

汤蕙绫

宁乡市城镇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410600

引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的历史方位中,国有企业作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其政工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稳固。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国企政工体系的核心内容,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保障,更是整合企业价值共识、应对多元思想冲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政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系统构建科学化、精准化的落实策略,对于巩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提升国企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政工体系中核心地位的理论阐释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语境中,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化的思想教育、价值引导和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构建符合党和国家要求、契合企业发展目标的思想认知体系。其核心内涵包括政治思想引领、价值观念塑造、企业文化培育三个层面,旨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思想方向”“价值认同”“精神动力”问题。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始终将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方针作为根本原则;具有强烈的引领性,致力于将分散的个体思想凝聚为统一的企业共识;具有持久的渗透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员工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其在政工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二)国企政工体系的构成与功能定位

国企政工体系是由组织建设、思想教育、文化宣传、制度保障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功能呈现出三维度特征:在政治维度上,保障国企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经济力量的属性,确保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管理维度上,通过思想凝聚与文化认同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在发展维度上,塑造企业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价值支撑。政工体系的各构成要素中,组织建设是基础,思想教育是核心,文化宣传是载体,制度保障是支撑,共同服务于国企的政治目标与经济使命。

(三)核心地位的确立逻辑与理论依据

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政工体系中核心地位的确立,源于三重理论逻辑:从本质属性看,国企作为党领导的经济组织,其政工体系必须以意识形态工作为灵魂,这是由“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决定的;从实践功能看,意识形态工作通过解决“思想引领”和“价值认同”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为政工体系的组织建设、文化宣传等工作提供思想基础;从系统运行看,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政工体系各环节,无论是组织建设中的党员教育,还是文化宣传中的价值传播,均以意识形态工作为内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治理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中的价值共识理论,共同构成了这一核心地位的理论基石。

二、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政工体系中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国企意识形态工作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显著进展。在政治引领方面,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企业落地生根,员工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不断增强;在思想教育方面,构建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支部‘三会一课’—员工专题培训”的三级学习体系,实现了理论教育的全覆盖;在文化建设方面,提炼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企业精神体系,通过企业文化手册、主题实践活动等载体,使核心价值观融入员工日常行为。

(二)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困境

尽管成效显著,国企意识形态工作仍面临多重挑战:在认知层面,部分企业存在“重生产经营、轻意识形态”的倾向,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软任务”,未能充分认识其对企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在方法层面,传统的“单向灌输”“文件传达”等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员工的认知习惯,特别是年轻员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有待提升;在阵地建设层面,企业内外部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点增多,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对传统意识形态管控模式形成冲击;在队伍建设层面,政工干部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应对新兴意识形态挑战的能力不足。

(三)深层制约因素的多维剖析

深入分析现状背后的制约因素,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在制度层面,缺乏科学量化的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工作成效难以精准衡量,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在环境层面,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市场化改革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员工思想呈现多样性、独立性特征,增加了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在技术层面,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未能及时跟进,导致在新兴舆论场域中的引导力不足。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意识形态工作效能的复杂困境。

三、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政工体系中的作用机制

(一)政治引领机制的运行逻辑

意识形态工作通过三重路径实现政治引领:一是理论武装路径,通过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政策传导路径,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具体举措,确保国企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三是组织保障路径,通过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将意识形态要求融入企业治理结构。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理论—政策—实践”的政治引领链条,确保国企始终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思想凝聚机制的作用原理

意识形态工作通过解决“共识形成”问题发挥思想凝聚作用:在认知层面,通过阐释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使命的一致性,构建员工对企业的“意义认知”,使工作从“谋生手段”升华为“价值实现”;在情感层面,通过塑造共同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激发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企业共同体”意识;在行为层面,通过建立价值导向的行为规范,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减少组织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行动偏差。这一机制的关键在于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原理,将抽象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员工可感知、可认同的具体价值符号和行为准则。

(三)文化塑造机制的实现方式

意识形态工作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实现文化塑造功能:在精神文化层面,将党的先进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传统相结合,提炼形成独特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制度文化层面,将意识形态要求融入企业规章制度,使价值理念转化为刚性约束;在物质文化层面,通过企业标识、办公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载体,直观呈现企业的价值追求;在行为文化层面,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选树先进典型等方式,引导员工践行企业价值观。

四、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政工体系中的落实策

(一)强化思想认知,构建战略引领体系

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首要在于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认知体系:在决策层,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性、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将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在管理层,通过政工干部专题培训、意识形态工作述职等机制,强化“一岗双责”意识,明确意识形态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的要求;在执行层,通过员工思想动态调研、价值观问卷调查等方式,精准把握员工思想脉搏,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

(二)创新方法载体,打造多维工作格局

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需从三个维度突破:在内容创新上,聚焦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贴近员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活教材”,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在形式创新上,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改变传统“我说你听”的单向模式,设计员工可参与、可互动的工作载体;在技术创新上,搭建“互联网 + 意识形态”工作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新媒体形式,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渠道,特别是加强对年轻员工的思想引领。创新的核心在于把握新时代员工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

(三)完善制度机制,夯实工作保障基础

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机制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形成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的工作格局;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单位评优评先挂钩,形成刚性约束;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定期研判、预警处置制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的能力;强化队伍建设机制,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开展技能培训、优化成长通道等方式,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政工干部队伍。制度机制的完善需要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长效保障。

五、意识形态工作在国企政工体系中的创新发展展望

(-) 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

未来意识形态工作将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构建智能化工作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员工思想动态,建立“思想预警模型”,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化、个性化;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提升理论学习的体验感和代入感;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数据存证系统,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开发意识形态工作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学习培训、宣传教育、考核评价等工作的数字化、自动化。数字技术的融入将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大幅提升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与企业文化深融的实践场景

意识形态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将成为重要趋势:在理念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形成兼具政治性和企业特色的价值体系;在载体层面,通过打造“企业精神纪念馆”“价值观主题公园”等文化地标,使意识形态要求可视化、场景化;在传播层面,创作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体现员工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实践层面,开展“价值观标兵”评选、“企业文化故事”征集等活动,让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员工日常工作生活。这种深度融合将使意识形态工作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形成文化浸润的长效机制。

(三)与治理现代化结合的制度创新

适应国企治理现代化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将在制度层面实现创新突破:构建“意识形态工作 + 公司治理”的融合机制,将意识形态要求嵌入企业章程、议事规则等治理文件;完善“意识形态引领 + 市场化运作”的协同机制,在坚持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借鉴市场化理念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探索“总部统筹+ 基层创新”的分层机制,总部制定意识形态工作总体要求,基层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国内标准 + 国际视野”的开放机制,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文化管理经验。这些制度创新将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融合,提升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结束语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国企政工体系的核心灵魂,其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有企业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系统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通过强化思想认知、创新方法载体、完善制度机制,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引领、思想凝聚和文化塑造功能,将其转化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和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将在国企政工体系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为国有企业在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推动国企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任 . 六大举措做实国企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J]. 企业文明 ,2025,(05):63-64.

2] 何小兰 . 新时代加强国企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J]. 珠江水运 ,2024,(22):37-39.

[3] 张 赟 珏 . 用 好“ 1+N ” 工作方式做好新时代国企意识形态工作 [J]. 当代贵州 ,2024,(35):62-63.

[4] 李蕴昭 . 新时代下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提质提效的国企四焦“点”[N]. 南宁晚报 ,2024-08-01(008).

[5] 何旭 . 提升国企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路径 [J]. 现代企业 ,2024,(07):139-141.

作者简介:汤蕙绫,女(1989.12-)汉族,湖南宁乡,助理政工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