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视域下红色文化赋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程莉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 , 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文化资源 , 红色文化蕴含着“凝神聚气 , 补钙壮骨”的理想信念, 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
当前,随着云计算、AI、ChatGPT、Deepseek 等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各领域都受到了深刻影响。这些新兴技术也已经融入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数智化革命”,即红色文化的传播场域与传播媒介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游戏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边际和主客体界限 , 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的扩容 , 但其也面临诸多挑战仍待解决,以使其在满足青年群体需求的同时,增强红色文化对于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红色文化游戏”应用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红色文化游戏”以游戏形式,寓教于乐地将游戏和红色文化同时呈现在青年群体面前,既遵循了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又适应了青年成长发展的规律。它一改青年群体往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说理为生动演绎,以鲜活而接地气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在实处。
第一,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激励青年争做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红色基因链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对过去红色历史的再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塑造。“红色文化游戏”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方式,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进行现场演绎,使青年群体从过去的“看客”变成现时的“主角”,促使青年群体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青春绚丽之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第二,传播红色文化,有助于培育青年正向价值观。红色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精神 [3],有助于丰富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红色文化游戏”使红色文化以大众化、通俗化、游戏化的形式出现,营造了红色文化的亲近感。 青年群体在对“红色文化游戏”沉浸式演绎的过程中,不仅有红色历史的传承,更有红色文化的内化,充分结合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凸显“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的藩篱[4],与传统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在多元文化激荡的今天,传播红色文化有助于青年形成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继而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弘扬红色精神,有益于筑牢青年思想根基。“红色文化游戏”中所承载的红色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育人价值,无疑是广大青年群体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的绝佳载体,可为处于迷茫之中的青年群体提供信念支撑,补足精神之钙。沉浸式体验让青年群体的内心产生强大震撼,使青年达到“忘我”状态,能够与所扮演的角色实现高度共情,从而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植入青年群体的思想与灵魂当中,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理想信念。[5]
二、“红色文化游戏”应用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青年群体正在进行世代更迭,“Z 世代”越来越成为青年的主体。Z 世代指出生于1995 至2009 年的一代人,在丰裕社会成长起来的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也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和民族自信。伴随着互联网兴起成长起来的Z 世代非常重视画面、视像、观感和氛围等带来的感官体验 [6], 并且 Z 世代早已对数字化的体验式消费习以为常,再加上人工智能、VR、AR 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契合了 Z 世代追求体验的特征,这使得各种主打虚拟和体验的文化消费快速成长,“红色文化游戏”也因此得以成长起来。因追逐利益角度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公司参与“红色文化游戏”制作,而在“劣币驱逐良币”市场规则下,其因省更多“不必要开支”,忽略历史严谨史实设计、游戏质量感不强等问题,导致青年群体体验感较差的经历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青年群体对于“红色文化游戏”产生抵触心理,使其难以有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 史实考究失真化
当前,“红色文化游戏”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各种乱象。部分商业资本为了攫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打着“红色”的幌子,将“红色文化游戏”过度娱乐化,如将严肃历史场景改编成简单 CS 项目,加入夸张的“神剧”桥段。把“红色文化游戏”作为追逐利益的摇钱树,使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被无限挤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红色文化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将一切公众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呈现,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提供了温床,如随意篡改、夸大历史事件,变更事件地点,误导青年迷失于随意拼凑的虚无历史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
2. 玩法机制同质化
“红色文化游戏”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在资本的逻辑推动下走向市场并成为商品,在资本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红色文化游戏”的游戏虽细节上不断创新,整体却日趋同质化、模板化。如“红色剧本杀”便是普遍采用“家国选择—牺牲—胜利”单线叙事,玩家的决策对于结局十分有限,降低了复玩率。
大量的游戏依赖“军人形象”、“口号标语”等表层符号展开游戏,“护送情报”、“攻占据点”等任务情节高频重复,降低青年对于“红色文化游戏”的兴趣度,一味无意义的消耗青年的爱国情怀。
3. 游戏质量粗糙化
部分商家在利益驱使下,运用压缩研发周期、减少人才投入等降低制作成本的手段,使短期利益压倒文化价值,并打着“爱国情怀”的噱头和符号吸引青年群体,不断消耗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怀。
仅依赖口号、旗帜等浅层符号填充游戏内容,忽视时间因果脉络将史实片段生硬拼接成游戏剧情,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被剥离,消解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红色文化游戏”应用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对“红色文化游戏”运用于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和挑
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成才规律,从严谨史实考究、创新玩法内容以及优化游戏质量等维度进行纾困,在“破”与“立”中切实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游戏”的边界,更好发挥“红色文化游戏”在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严谨史实考究
严格开发内容。针对于长征、抗战等历史事件的核心内容与客观史实不容纂改,严格遵循权威史料,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专家 +′′ 协作机制,即邀请红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与游戏设计师一起设计顶层设计。
规范技术应用。开发独立的“红色文化数据库”作 AI、Deepseek 等数智技术数据生成的来源,供内容创作参考,以避免细节失真。同时,需限制这些技术在游戏环节的生成应用,并设立严格的人工审核环节。
2. 创新玩法内容
分层开发机制。针对不同类型青年群体需求设计不同玩法机制,如更偏好于休闲类游戏的青年用户,可在游戏设计中增添更多故事性情节,增强叙事感染力;如更喜战斗类游戏的青年用户,可在游戏中选取应用战斗策略与技巧的环节。
沉浸体验升级。结合LBS 定位技术,在游戏任务过程中可触发分支剧情,该剧情基于玩家位置随机触发实时生成,并允许玩家在历史框架内赋予一定的自由度。
3. 优化游戏质量
深入挖掘历史。深耕历史,找寻历史事件的因果脉络,放置更多红色事件的细节,并以新颖、合理的方法使之合为优质的游戏剧情,使玩家游戏体验感增强。
精进技术研发。增加技术研发、美工策划等多方面的人才投入,使游戏剧情在精彩、流畅的基础上,增加画面美感、体验实感以及历史感知,真正意义上让青年了解到该历史,进一步产生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 ,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J]. 求是 ,2021,34(19).
[2] 新华社 . 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 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 [J]. 党建,2016(5).
[3] 王志玲,李又云.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径探讨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9)
[4] 李仙娥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析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1).
[5] 李军刚,陈鑫磊 . 数智时代红色文化短视频赋能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探究 [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5,6(3)
[6] 王江溧 .Z 世代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消费偏好研究——基于马栏村沉浸式体验的要素关系分析 [J]. 大和美术报 ,2025,3(14)
基金项目:2025 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智趣科技赋能红色之旅”(项目编号:S202510618029)资助;
2023 年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23SKJD080 ;2024 年市语言文字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yk24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