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研究
王鹏飞
灵台县独店中学 邮编:744402
摘要: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行为规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职责。然而,当前德育教育仍存在内容脱离实际、形式单一、家校协作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双减”政策出发,分析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困境,提出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实施形式、健全协作机制等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班主任;德育教育
引言
初中班主任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需要向学生传授诚信、负责、合作、尊重等相关内容。“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初中班主任需要将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正所谓“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初中班主任需要改进教育方法,以恩威并施之“智”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创造更加包容的学习环境,以循循善诱之“慧”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亟须与时俱进,推动德育理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实践。
一、“双减”政策的定义
“双减”指的是对中小学生课后学习任务及培训量的减少,这是中央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对于学生课后学习质量减少、课外兴趣小组缩减的教育指导方法,以期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能够回归教育的根本,并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双减”并不仅仅是减少了学习任务的数量与程度,而是对学校课程教育质量与教师自身授课能力的提升,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教育当中,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双减”的背景下,重视道德教育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一步。
二、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度不高
当前部分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过多采用课本或传统教学观念,过于宽泛,抽象地讲授在学生身边却没有心扉触动。如讲到讲诚信或守法规等问题时采用纯知识输出的灌输模式,缺少对学生在学校实际场景上的问题关注,例如考试作弊、网上的言辞规范等。这些内容的缺失使其沦为无趣的、无法打动人、影响人和说服人的乏味模式,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只有结合他们自身实践的内容才能真正进入学生内核。
(二)德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学生参与度不够
虽然初中的德育教育在形式方面有一定的单调性,如经常性召开大规模演讲或班会,虽然具有一定的震撼力,但是其互动性与参与性都不足,大多情况下都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从而真正进行理解和思考。同时部分班主任还是采取一味通过宣讲或者让学生写自我反省的条文来开展德育工作,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需求。特别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构建多元化、有趣味、有体验的德育教学方式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家校协作机制不健全,合力效应不足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依赖学校自身的教学工作,还需家校的有机结合支持,但当前很多初中学校的家校联动工作只是表面形式,家长们的德育意识差异较大,与教师之间也是松散式的合作交流。有些家长把德育工作全部交付给学校,忽视自身在其中存在的重要教育价值,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一致,育人方法各有千秋,影响价值观念的稳定建立。比如在学校习得的一些文明礼貌行为礼仪,在家里经常能看到孩子表现出来的粗鲁行为,造成德育成效受到极大阻碍。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
在“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应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设计德育内容,将抽象价值观与具体生活情境结合,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实践能力。比如,在开展与“诚实守信”相关教育时,不能只讲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典例故事,更应该结合初高中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作弊、借书而不归还、网骗等,组织他们一起讨论该怎样处理,让他们真正地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体悟诚信的价值。可以让他们诉说自身的经历,例如忘记了还他人的东西,以此借助他人(身边人)的力量让道德教育理念更能扎根于心。可以在期末加设“诚实守信明星”评选活动,借此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实际行动当中。
(二)丰富实施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为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班主任应积极创新德育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调动其内在动力。例如,在开展“责任与担当”主题教育时,可以采用情景剧表演、小组角色扮演、校园任务挑战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责任带来的困难与成就。某初中班级曾组织“我是值日班长”活动,学生轮流承担一日班级管理工作,包括打扫卫生、协调同学冲突、记录课堂表现等,结束后写一篇“责任日志”。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更深刻理解“责任”的内涵,也增强了行为自觉性。可结合校园节日,如“感恩节”设计德育手抄报、写感谢信、给父母做一顿饭等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从行中悟,激发情感共鸣,提升德育参与度和教育效果。
(三)完善协作机制,强化家校共育的联动性
构建高效的家校协作机制,是提升德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班主任应借助“双减”释放出的家庭教育空间,主动与家长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实现目标协同、内容互补和方法联动。例如,可利用“家校共育日志”记录学生一周内在校与在家的表现,由教师和家长分别填写,定期互换意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在实际操作中,某校推行“家庭德育任务单”,由班主任设计德育小任务,如“帮家长做一件事”“在家坚持阅读10分钟”,由家长监督完成后签字反馈。任务结束后,学生在班级分享感受,家长在家长会中反馈效果。该方式有效增强了家长参与感,也提升了德育的实践性与延续性。
结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转型机遇。德育不仅是育人的核心任务,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引导力量。面对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家校协作不足等问题,班主任应主动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德育实施形式,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机制,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只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人格品质的全面发展,推动“双减”政策下的教育质量内涵式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涛."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融入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智慧少年, 2024(3):0162-0164.
[2]金文杰."双减"背景下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今天, 2022(24):0027-0028.
[3]王慧芳."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J].学周刊, 2023(18):154-156.
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研究”(课题立项号:PL[2023]GH129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