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文化元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余新荣

江西省瑞昌市第七小学 332200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追求英语能力提升的同时,如何保持和传承本土文化,成为教育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探讨了中华文化元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融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故事与地方特色文化等元素,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敏感度,同时提升其英语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文章提出了四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加贴近本土文化。

关键词:中华文化;小学英语教学;传统节日;文化对比;中国故事;地方特色

引言: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时期,因此,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融入传统节日与习俗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其文化自信,通过节日教学,学生能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不同节日设计系列主题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以春节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系列课程活动,从节日的起源讲起,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年兽的传说以及张贴春联、贴窗花等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1]。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分组介绍春节期间的家庭活动,比如包饺子、守岁、拜年等传统习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拜年场景,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传统礼仪的理解。中秋节教学则可以围绕“团圆”主题展开,通过介绍嫦娥奔月的传说,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特有的思乡情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月饼,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文化对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还能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包容意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准确把握两种文化的异同点。在饮食文化方面,可以从餐具使用、用餐礼仪、饮食习惯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中国人使用筷子,讲究“食不言”的优雅礼仪;西方人则使用刀叉,注重餐桌礼仪和社交礼节。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饮食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节庆文化方面,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进行对比。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My weekend plan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中西文化节日对比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和介绍中国的春节,包括其时间、庆祝方式、传统习俗等,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强调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家庭团聚和辞旧迎新的重要意义。接着,教师引入西方的圣诞节,同样讲解其庆祝时间、特色活动,如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唱圣诞颂歌等,以及圣诞节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宗教起源。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还能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讲述中国故事与传说

中国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育意义,将其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当注意故事的适用性和教育价值,确保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2]。《嫦娥奔月》这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优美的画面,讲述嫦娥、后羿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练习相关词汇和句型的运用。《愚公移山》则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愚公精神”,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其坚毅的品格。

四、结合地方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文化,培养其文化自信和家乡情怀。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点,设计特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位于江南水乡的学校,可以将水乡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镇,了解江南民居建筑特色,学习描述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江南特色景观。在课堂上,可以介绍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如蓝印花布、水乡刺绣等,让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可以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教学中,例如,可以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节日习俗、民族歌舞等[3]。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民族节日庆祝活动,让他们体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语言介绍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其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又能够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元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未来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中华文化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庞芬.小学“英语+”融创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4,(35):28-30.

[2]庄婉真.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4,(19):119-121.

[3]刘娟.论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路径[J].读好书,202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