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体系在等保中的创新实践
陈伟铭
身份证号 :440982199505084059
一、引言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传统基于边界的安全防护体系逐渐暴露出局限性。等保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制度,旨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提升其安全防护能力。零信任网络安全体系的出现,为应对新的安全挑战提供了有力手段,其在等保中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办公等技术的普及使网络边界日益模糊,传统 “筑墙防御” 模式难以应对内部威胁和高级持续性威胁(APT),而零信任架构通过重构信任机制,为等保 2.0 时代的动态安全防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零信任网络安全体系概述
2.1 零信任的概念与核心原则
零信任摒弃了传统网络中默认信任内部网络用户和设备的观念,强调“永不信任、持续验证”。其核心原则包括最小权限原则,即用户和设备仅被授予完成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持续身份验证,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持续的身份验证;动态环境感知,实时监测网络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访问策略。此外,零信任还强调 “深度防御” 理念,通过多层防护机制构建安全防线,避免单一防护点失效导致整体安全体系崩溃。
2.2 零信任架构的关键组件与技术
零信任架构包含多个关键组件,如身份验证系统、访问控制引擎、安全分析平台等。技术方面,多因素身份认证通过结合密码、生物特征、动态令牌等多种因素,增强身份验证的安全性;微隔离技术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微小区域,限制网络流量,减少攻击面;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近年来,零信任技术体系不断完善,零信任网络访问(ZTNA)、身份治理与访问管理(IGA)、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SOAR)等技术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架构的实战效能。
三、等保对网络安全的要求
3.1 等保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等保是对信息系统分等级进行安全保护和监管的制度。从等保 1.0 到等保 2.0,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信息系统扩展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防护理念也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转变。等保 2.0明确提出 “一个中心、三重防护” 的安全技术体系,要求建立以安全管理中心为核心,覆盖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通信网络的防护体系,这与零信任的动态防护理念高度契合。
3.2 等保对网络安全的具体要求
等保对网络安全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在身份鉴别方面,要求采用多种鉴别技术确保用户身份真实性;访问控制上,需实现对主体访问客体的权限控制,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安全审计要求对网络活动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方面,要保证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等保 2.0 特别强化了对新型技术的安全要求,例如云计算环境需满足租户隔离、数据备份等控制措施,物联网设备需实现身份标识和安全接入,这些要求都为零信任的落地提供了明确指引。
四、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体系在等保中的创新实践
4.1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的创新实践
在等保合规建设中,零信任通过构建以身份为中心的信任模型,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严格身份验证。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如密码结合生物特征识别,满足等保中 “增强型身份鉴别” 要求。基于风险的身份认证策略,根据用户行为、设备状态等实时评估风险,动态调整访问权限,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符合等保对访问控制的精细化要求。某金融机构通过部署零信任身份平台,将用户访问权限与业务场景绑定,实现了 “权限随需分配、访问实时审计”,成功满足等保三级对身份认证的强化要求。
4.2 数据安全保护的创新实践
零信任体系强调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在数据传输阶段,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始终以密文形式存在,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满足等保中对 “安全通信网络” 的数据加密要求。数据存储时,使用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某医疗平台基于零信任架构构建数据安全网关,对电子病历等敏感数据实施动态加密,实现了 “数据可用不可见”,既满足等保对医疗数据的保护要求,又保障了数据的正常使用。
4.3 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的创新实践
零信任架构利用智能化的监控与响应机制,实时监测网络流量、用户行为和系统状态。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自动检测异常行为,如发现异常,立即触发应急响应流程,如调整权限、中断访问等。这一机制满足等保中对 “安全审计” 和 “入侵防范” 的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事件。某政府部门通过零信任安全平台整合日志审计、入侵检测等功能,建立了覆盖全网的安全监测体系,实现安全事件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显著提升了等保合规能力。
五、零信任在等保中应用的优势与挑战
5.1 优势分析
提升安全防护能力,零信任通过动态身份认证、细粒度访问控制等手段,有效抵御外部攻击和内部威胁,降低安全风险。符合合规要求,其理念和技术与等保的各项要求高度契合,助力企业顺利通过等保测评。优化运维管理,自动化的策略调整和监控机制,减轻了运维人员的负担,提高了运维效率。
5.2 挑战分析
技术复杂性高,零信任涉及多种复杂技术,如多因素认证、微隔离等,实施和管理难度较大。对现有系统兼容性要求高,在与企业现有网络架构和信息系统融合时,可能面临兼容性问题。成本投入较大,部署零信任网络安全体系需要采购新的设备和软件,同时对人员技术能力要求高,增加了人力成本。部分中小企业因技术储备不足,在零信任落地过程中出现策略配置不当、权限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等保合规效果。
六、零信任在等保应用中的优化路径
针对零信任落地面临的挑战,企业应采取分阶段实施策略。初期可聚焦核心业务系统,优先部署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模块,逐步实现与现有安全体系的融合。加强技术培训,提升运维人员的零信任技术能力,建立专业的安全运营团队。选择兼容性强的零信任解决方案,降低与现有系统的集成难度。此外,可借助第三方安全服务商的力量,通过安全即服务(SaaS)模式降低部署成本,快速满足等保合规要求。
七、结论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体系在等保中的创新实践为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安全保护以及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零信任能够有效满足等保的各项要求,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尽管在应用过程中面临技术复杂性、兼容性和成本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零信任将在等保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网络安全保障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姜丽敏 , 丁宇征 , 李金戈 , 等 . 对零信任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研究与分析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4,(07):1-2.
[2] 庞浩 , 何渊文 .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研究与应用 [J]. 广东通信技术 ,2022,42(02):63-67.
[3] 姜丽敏 , 丁宇征 , 李金戈 , 等 . 对零信任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研究与分析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