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的优化与工程应用
张幕华 王怡轲
连云港铭禹水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22210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坝体、基础等关键部位。然而,由于水泥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进而引发温度裂缝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分析了这些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温控策略,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少裂缝产生,提高工程质量。
关键词:水利;大体积;混凝土;控温技术
引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泥水化反应产生的热量难以迅速散发,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显著升高,引发温度应力和裂缝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质量,还可能威胁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所以,研究并优化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温控措施,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其可行性与有效性[1]。
一、工程背景
某国家重大水利枢纽工程采用重力坝结构形式,坝体总高度达185m,轴线长度1280m,混凝土浇筑总量达268万m³。该工程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年温差达45℃,混凝土浇筑期面临高温季节施工控制难题。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问题,项目团队组建了由材料学、结构力学和施工技术专家组成的专项攻关组,通过多维度温控体系构建,有效预防了温度裂缝产生[2]。
二、水利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的优化实施方案
(一) 材料级配优化
基于热力学优化原理,本工程对胶凝材料体系实施三级调控策略。主体胶材选用符合GB/T 200-2017标准的P·LH42.5低热硅酸盐水泥,其矿物组成经XRD衍射分析显示C3A含量≤5%,7d水化放热曲线经绝热量热仪测定峰值控制在225±5kJ/kg区间。辅助胶凝材料采用DL/T 5055规范界定的F类Ⅱ级粉煤灰(烧失量≤5%,需水量比≤100%)与GB/T 18046规定的S95级矿粉(比表面积430±15m²/kg)构成二元复合体系,经响应面法优化确定25%粉煤灰与15%矿粉的协同掺配比例,使体系火山灰效应指数达到1.28。骨料级配采用Fuller曲线理论进行优化设计,粗骨料选用5-40mm连续级配石灰岩机制碎石,经筛分试验确定各粒级占比为:5-10mm(25%)、10-20mm(35%)、20-31.5mm(30%)、31.5-40mm(10%)。针片状颗粒控制采用德国进口数字图像颗粒分析仪实施在线监测,确保长厚比>3的颗粒含量稳定在7.2-7.8%区间。含泥量控制执行双重保障机制:粗骨料经三级螺旋洗石机处理,细骨料配置超声波洗砂设备,最终骨料含泥量经EDX能谱分析证实≤0.45%。该级配方案经热膨胀系数测试显示,混凝土28d线膨胀系数为8.7×10⁻⁶/℃,较传统级配降低19%。通过建立Arrhenius方程修正的等效龄期模型,验证了该材料体系在40℃环境温度下的绝热温升仅为34.2℃,满足GB/T 50476耐久性设计规范要求[3]。
(二) 智能温控网络构建
(1)冷却水系统:在坝体内部布设六层间距2.5m的蛇形冷却水管,采用外径32mm、壁厚2.5mm的HDPE管材。建立三级循环水系统:一期冷却采用8-10℃制冷水,通水流量1.2m³/h;二期冷却切换至12-15℃河水,流量调整至0.8m³/h。布设532个PT100温度传感器,实现温度场实时三维可视化监测。(2)智能养护系统:采用无线物联网技术构建分布式温控网络,设置867个监测节点,每30分钟采集一次表面温度、环境温湿度数据。开发基于BIM的智能决策系统,当温差超过18℃时自动启动喷雾养护装置,配合8cm厚聚氨酯保温被覆盖,确保混凝土表面降温速率≤1.5℃/d[4]。
(三)施工工艺控制
(1)分层浇筑工艺优化:依据DL/T 514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仓面分区规划。将坝体划分为38个标准浇筑段(单段面积≤600m²),实施1.5±0.2m层厚控制,结合ANSYS有限元仿真确定7±1d层间间歇期最优解。采用改进型台阶式浇筑工艺(台阶宽度4m,坡度1:10),配置GPS定位的平仓振捣机组(振捣频率12000次/min),确保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率≤15%/h。热工参数控制执行双指标管理:通过液氮预冷骨料系统(制冷功率350kW)与冷水机组(出水温度7℃)联合作业,实现出机口温度≤12℃;采用红外测温仪(精度±0.5℃)全程监控运输过程,保证入模温度严格控制在26-28℃区间。设置专业化施工班组,其中冷却水管预埋组配置BIM放样机器人(定位精度±2mm),温度监测组配备16通道自动采集仪(采样间隔10min),养护组装备智能喷淋车(雾化粒径≤50μm)。(2)温度梯度智能调控系统: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三级预警响应机制:1) 黄色预警(ΔT=15±0.5℃):触发PLC控制的变频水泵(调节范围0.8-1.5m³/h),流量调节幅度控制在0.2-0.5m³/h,同步启动养护棚微环境调控系统(风速≤1m/s);2) 橙色预警(ΔT=18±0.5℃):激活复合保温体系,自动铺装8cm厚相变储能保温被(相变温度28℃),启动柴油热风机组(输出功率50kW)维持表面温度梯度≤1.2℃/h;3) 红色预警(ΔT=20±0.5℃):执行间歇通水策略(通水30min/停水60min),联动应急冷却机组(制冷量加倍),同步注入膨胀型补偿剂(掺量1.5%)。系统集成分布式光纤测温网络(测温点间距0.5m),结合非稳态传热理论建立温度场预测模型,通过4D-BIM平台实现温差演变可视化。预警响应时间≤15min,参数调整周期≤30min,全过程数据同步至工程云平台(存储间隔1min),形成可追溯的温度控制日志。
三、 综合效果评估
(一)温度场分析
通过埋设的842个温度计获取的3.2万组数据显示: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为41.3℃,出现在浇筑后72小时,较传统工艺降低12.8℃。内外温差最大值17.2℃,低于规范要求的20℃控制标准。温度梯度曲线显示,距表面1m处温度降幅为8.3℃/m,满足设计预期。
(二) 质量检测结果
(1)采用超声波CT扫描技术对全坝体进行无损检测,声波传播速度均值达4500m/s,离散系数≤5%,表明内部结构密实。(2)钻芯取样检测显示:28天抗压强度达标率100%,90天强度发展系数1.18,碳化深度≤1.5mm,氯离子扩散系数1.8×10⁻¹²m²/s,耐久性指标优于设计要求。
(三)长期监测数据
经过12个月运行观测,运用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监测精度±0.1℃)测得坝体最大温度应力为2.1MPa,低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3.2MPa。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表面变形监测,累计最大位移量4.3mm,仅为允许值的32%。渗流监测数据显示各坝段渗流量均小于5L/s,防渗体系完整。
(四)技术经济分析
相较传统温控方案,本工程通过优化材料配比降低水泥用量15%,节约直接成本3200万元。智能温控系统使人工养护成本降低40%,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2%。经测算,全寿命周期维护费用可减少约1.2亿元,投资回收期缩短至8年。该工程实践表明:基于材料科学、智能传感和施工工艺协同创新的综合温控体系,可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难题。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合理的原材料选择、 智能温控网络构建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少裂缝产生,提高工程质量,未来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温控技术,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谢炳凯. 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利枢纽工程施工中的温控与防裂技术创新实践[A] 2024年智能工程与经济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智能工程与绿色建筑专题)[C]. 江西省工程师联合会, 江西省工程师联合会, 2024: 3.
[2]朱秦秦.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与裂缝防治技术[J]. 珠江水运, 2023, (13): 92-94.
[3]康朴. 水利工程水库大坝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养护技术研究[J]. 四川水利, 2023, 44 (02): 73-76.
[4]姜峰.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 49 (03): 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