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干预方法研究与实验
王凤国
济宁经济开发区疃里镇第四中学 山东济宁 272400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双重推动下,农村教育的关注点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而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其在农村教育场景中的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学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描述与成因分析,针对特定问题的系统性干预方法仍较为匮乏,且现有干预措施常因脱离农村实际场景而难以落地。基于此,本文立足农村教育生态,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三类针对性干预方法并开展实验研究,旨在填补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践空白。
一、利用家庭协同疏导法,缓解情感缺失问题
家庭作为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首要环境,其情感支持的缺失是诱发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村地区大量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初中生长期处于隔代监护或自我监护状态,情感交流的匮乏易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安全感缺失等问题,进而引发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与情绪调节障碍。家庭协同疏导法以“重建家庭情感联结”为核心,通过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开展家庭情感教育指导、建立定期亲子互动机制,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学生心理疏导过程。
例如,针对农村初中生情感缺失问题,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家校微信群、线下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与情感需求特点,提供“亲子沟通话术指南”“远程互动活动设计”等实操工具,帮助家长掌握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其次,组织每月一次的“亲子线上互动日”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家庭故事分享”“情感书信书写”等任务,通过结构化活动搭建亲子情感交流的桥梁;最后,建立家长反馈机制,由学校心理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家表现,根据学生情绪变化调整疏导策略。
二、利用学校课程浸润法,改善认知偏差问题
学校作为农村初中生接受系统性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心理健康课程的缺位易导致学生形成心理认知偏差,进而引发自我认同低下、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农村初中教育中,心理健康课程常被纳入“副科”范畴,甚至被语文、数学等学科挤占,且现有课程内容多照搬城市教材,缺乏对农村学生生活场景的适配性,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学校课程浸润法以“课程内容本土化、教育形式生活化”为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校园活动,通过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训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骨干,构建“课程教学—活动渗透—个别辅导”的全方位浸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与人际交往观念,从认知层面改善心理问题。
例如,针对农村初中生认知偏差问题,教师可以挖掘本土化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涵盖“农村学生自我认同建立”“农田劳动中的挫折教育”“乡村社区中的人际交往技巧”等模块,通过结合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心理知识与自身生活的关联;其次,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载体,开展“自信之星评选”“情绪管理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将心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水平;最后,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培训,使其掌握“课堂观察识别心理问题”“日常谈话疏导情绪”等技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
三、利用实践活动赋能法,增强应对能力问题
农村初中生因生活场景相对单一、实践体验不足,在面临学习压力、挫折困境时,易因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产生无助感,进而形成消极应对心态。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场景,如农田、果园、乡村手工艺等,这些资源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天然优势。实践活动赋能法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体验中提升能力”为核心,通过设计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的劳动实践、挫折挑战、团队协作类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逐步提升心理韧性与应对能力。该方法突破“理论说教”的干预局限,将心理能力培养融入具体实践场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获得应对经验,形成可迁移的心理应对技能。
例如,针对农村初中生应对能力不足问题,教师结合农村资源设计系列实践活动:首先,开展“农田责任田”活动,将校园闲置土地划分为若干小块,分配给学生小组负责种植、管理农作物,引导学生在播种、施肥、抗旱、防病虫害等过程中,面对作物生长中的挫折(如幼苗枯萎、病虫害侵袭),学习分析问题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培养抗挫折能力;其次,组织“乡村手工艺创作”活动,让学生跟随当地手艺人学习编织、陶艺等技能,在反复练习、克服创作困难的过程中,提升耐心与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开展“团队助农”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协助村民完成秋收、农产品包装等任务,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协调、分工合作,提升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经过真实有效的实践,参与干预的学生群体中,都学会了在面对困难时,要采取主动解决、寻求协作的积极应对方式,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帮助其建立面对困难的信心与能力。
结语: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绝非单一方法的简单应用,而是需要立足农村教育生态,构建“家庭—学校—户外”协同联动的干预体系。然而,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决定了干预工作不能止步于短期实验。教师需进一步关注农村教育的动态变化,将干预方法与农村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时重视农村本土心理教育资源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可持续、本土化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为农村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也为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心理维度的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 .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初探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26):11-12+66 .
[2] 李玉乐 , 赵秀花 . 家校协同视域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J].基础教育论坛 ,2022,(2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