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陆其瑞
320722198912107730
摘要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因可持续性不足(生态功能衰减率超 30%)、资源利用低效(能耗 / 水耗超 20%)、协同性薄弱(适配率<60%),传统模式存在碳汇能力不足(年增<5%)、生物多样性提升有限(增幅<20%)、运维成本高(占建设成本 35%)等问题,制约城市生态韧性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构建 “生态优先 - 资源循环 - 系统协同” 规划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生态功能衰减率≤5%、资源利用率提升 40%、城市适配率≥95%,为城市风景园林可持续规划(综合效益提升 50%)提供支撑。
关键词: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韧性;资源循环
一、引言
城市风景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载体(占城市绿地系统 70% 以上),其规划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生态调节(碳汇、降温)、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规划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生态导向缺失,重景观观赏性(如大面积硬质铺装占比超 40%)、轻生态功能(碳汇、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衰减率超 30%;二是资源利用粗放,水资源循环率<30%、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20%,能耗 / 水耗超规范 20%;三是系统协同不足,规划未衔接城市交通、产业、民生系统(适配率<60%),无法形成发展合力,与《城市绿化条例》“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要求不符。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城市碳减排需年降 4%)、城市化率提升(2025 年超 70%),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 “生态化(碳汇年增≥15%)、低碳化(资源利用率≥80%)、协同化(适配率≥95%)”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路径,对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减少 80% 生态风险)、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是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领域核心方向。
二、规划现存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生态功能弱化,植物配置单一(如纯草坪占比超 30%)、乡土物种占比低(<40%),生物多样性增幅<20%;硬质铺装过多(透水性差,雨水径流系数超 0.7),水土保持率<60%;碳汇能力不足(单位面积年碳汇<5kg/m²);二是资源利用低效,灌溉水重复利用率<30%(超耗 20%)、照明 / 设施能耗超规范 20%;建筑材料以不可再生为主(如花岗岩铺装占比超 60%),回收利用率<20%;三是系统协同缺失,未衔接城市绿道网络(连通率<50%)、与社区服务设施脱节(15 分钟生活圈覆盖率<60%);未适配城市产业(如文旅、康养)发展需求,经济收益占比<10%;四是长效运维不足,缺乏智能化监测(人工巡检误差超 20%)、运维依赖高能耗设备(如燃油灌溉机),运维成本占建设成本 35%(超合理值 15%)。
2.2 可持续发展目标
规划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生态高效,乡土物种占比≥80%、生物多样性增幅≥50%;雨水径流系数≤0.3、水土保持率≥95%;单位面积年碳汇≥12kg/m²;二是资源循环,水资源重复利用率≥80%、能耗 / 水耗≤规范 90%;可再生材料占比≥60%、回收利用率≥70%;三是系统协同,绿道连通率≥95%、15 分钟生活圈覆盖率≥98%;产业适配率≥90%、经济收益占比≥25%;四是运维长效,智能监测覆盖率 100%、运维成本≤建设成本 20%,实现规划 - 建设 - 运维全周期可持续。
三、城市风景园林可持续规划核心维度
3.1 生态优先规划:强化生态服务功能
突破功能弱化瓶颈:一是植物群落优化,以 “乡土树种为主(占比≥80%)、外来适生树种为辅”,构建乔 - 灌 - 草复层群落(如悬铃木 + 紫薇 + 结缕草),提升抗逆性(病虫害发生率≤5%)与碳汇能力(年增≥15%);设置生态保育区(占比≥30%),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增幅≥50%);二是水文生态设计,采用 “雨水花园 + 渗透铺装 + 植草沟” 系统,雨水渗透率提升 60%(径流系数≤0.3);构建人工湿地(占水域面积≥40%),水体净化率≥85%(COD 去除率≥70%),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利用率≥80%);三是低碳空间营造,减少硬质铺装(占比≤20%)、推广透水材料(如透水砖占比≥70%);利用园林废弃物(枯枝、落叶)堆肥(年替代 30% 化肥),降低碳排放(年减≥20%)。
3.2 资源循环规划:降低环境消耗
实现高效利用:一是低碳材料应用,优先选用再生材料(如再生沥青铺装、竹材景观亭),可再生材料占比≥60%;推广模块化构件(如预制混凝土座椅),回收利用率≥70%;减少不可再生材料(花岗岩、不锈钢)使用(占比≤30%);二是节能设施配置,采用太阳能照明(覆盖率≥90%)、光伏灌溉系统(替代燃油设备),能耗≤规范 90%;配置智能节水灌溉(如滴灌、喷灌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水耗≤规范 90%。
四、可持续规划优化策略与系统协同
4.1 系统协同规划:衔接城市发展需求
打破协同缺失局限:一是绿道网络整合,串联城市公园、社区绿地、滨水空间,绿道连通率≥95%;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站点),实现 “5 分钟入园、15 分钟入绿道”;二是民生与产业适配,在园林周边布局社区服务设施(如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区),15 分钟生活圈覆盖率≥98%;结合城市文旅产业,开发生态研学、康养休闲项目(如林下瑜伽、自然教育),经济收益占比≥25%;适配城市更新(如旧厂区改造),保留工业元素(如钢架、管道)并融入景观设计,实现 “文化传承 + 生态修复” 融合。
4.2 智能运维与长效保障:确保持续性
避免运维低效:一是智能监测系统,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空气质量、植被生长),数据实时传输(更新周期≤1 小时);采用无人机巡检(每月 1 次),生态指标评估误差≤5%;引入 AI 算法预测风险(如干旱、病虫害),响应≤24 小时;二是低碳运维模式,使用电动灌溉机、太阳能保洁车(替代燃油设备),运维能耗降 30%;推广 “以园养园”(如生态农产品售卖、场地租赁),运维成本≤建设成本 20%。
五、结论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需通过生态优先强化功能、资源循环降低消耗、系统协同衔接城市、智能运维保障长效,解决传统模式生态弱、资源耗、协同差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气候(如高温、暴雨)下生态规划、低成本低碳材料规模化应用、园林与城市产业深度融合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规划与数字孪生(构建园林 - 城市虚拟系统)、AI(智能优化植物配置与资源调度,准确率≥95%)融合,开发 “可持续规划 - 监测 - 运维”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机制,让城市风景园林成为 “生态调节器、资源循环器、民生服务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 “美丽中国” 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黄巧苓.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 全体育,2020(11):247-248.
[2] 朱伟杰,卢渊.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路径探讨[J]. 艺术科技,2024,37(2):209-211.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4.02.068.
[3] 李运梅.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研究[C]//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