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探究
吴盼盼
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常州 213161
摘要: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便将走上社会,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重要转折期,因而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德育工作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其职业认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面对当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德育理念不变革;家校沟通不高效,师生理解不到位;学生目标不明确,教育合力不见效等问题。笔者试着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去寻找解决之法,即从目的、内容、过程、角色等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具身认知;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德育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同时“大力提升班主任的业务素养和育人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尝试从具身认知视角去探究一条基于当前中职学生心理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
1 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不管是从身心发展还是社会适应的角度而言,均处于重要转折阶段。从年龄角度而言,来校时还未成年,而毕业时即成为求职者,其所面对的学习生活也从为了升学的知识学习变为就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职业认同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作为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1 制度建设不完善,德育理念不变革
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班级的德育制度建设,制度能够明确方向,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向性,而制度的建设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异,要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当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调整,不能墨守成规。同时,对于不同时代不同人产生的问题,也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一套“经验主义”手段用到底。
每个时期的育人有每个时期的特色,没有通用模板,也没有万能公式,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要适时而新,因时而变。作为当下中职学校的“OO后”面孔,一味用之前的德育模式,大多会受到 “迎头痛击”,因而德育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要从他们的视角去感受、理解和解决问题,在共情中感悟与提升。
1.2 家校沟通不高效,师生理解不到位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交流手段丰富而多变,但是真正的沟通却好像不多。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中,班主任与家长的日常交流或多或少都会有,不管是家长的偶尔问起还是班主任发现问题后的交流,但大多是形式上的简单信息的交换,有效沟通的次数不多,对问题的改善不能起到实际作用,交流之后的问题还是问题。
同样由于师生所处位置不同,双方往往做不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造成矛盾不能及时解决,或者只是表面解决,没能从根源上根除。就像有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只是一味以名人事迹去进行意志教育往往效果不好。还有些是因意志薄弱而造成学业困难,如果只从意识层面去入手也是不可能有效解决的。
1.3 学生目标不明确,教育合力不见效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当下,在工业2.0、3.0、4.0的时代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之后分流进入职业教育学校,而这部分学生大多在文化学习、人际交流和社会适应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大多专业是长辈带选,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于自身的专业认同不高,更有甚者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对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很是不适应。
学生问题的解决不是某个个体就可以完美解决的,一定是多放协力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而社会的极速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滞后性,同时家校的有效沟通不及时以及师生之间的问题解决不高效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教育合力的效果微乎甚微。
2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特征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个体的认知过程是由其身体所决定的,而所认知的内容也同样来自于个体的身体。认知来源于身体,而身体又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因而个体的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三位一体的。该理论提出认知是在身体和环境的交互协同的过程中产生的,该理论注重身体的亲身实践与角色体验。因而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突出以下要求:
2.1 自我教育,提升素养(目的)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在德育工作中也同样适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应该是简单意义的让学生知道哪件事可以做,哪件事不可以做,也不应该是追求一时的成功,只去追求学生某一刻的悔悟,教育是一场长时间的修行,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己进行思考与判断,作出选择与担责。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应是事后的训诫与补救,而应是事前的未雨绸缪,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让学生做好心理建设,提升综合素养,这样在遇到具体事件的时候才能作出较好的选择。
2.2 聚焦问题,亲身实践(内容)
信息时代的好处在于获得信息的手段多样而便捷,但是坏处就在于这些信息有好有坏,学生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机遇与危险,班主任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关注到,都讲解过,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以问题为抓手,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线的方法让学生去思考,用问题去解决问题。
同时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生的实践,经历过才能感悟深刻。就如班主任想要让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最好的办法就是到一线去体验,在实践中去感受与感悟,进而带着这种感性认知投身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2.3 情景体验,感悟内化(过程)
体验式德育比起说教式德育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慢慢的体验中感受,这时候没有班主任饱和式的言语轰炸,也没有言辞激烈的声嘶力竭,更没有居高临下的义正辞严,有的只是学生的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体验。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受到的情感冲击一定是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也会是巨大的。
这一过程的重点就在于要选择合适的情景,班主任可以精心策划亦或是选择已有的场所。德育工作是润化心灵的工作,因而情景也需要是直击心灵的场景,让学生在参与中去感悟与内化才能更持久。
2.4 身心投入,主体多元(角色)
真正让你勇往直前的动力一定来自于内心,其他都只是引线,班主任的工作就是点燃引线,烧起学生内心的火焰,德育工作的魅力也在于此,你可以让一个落寞的学生重燃新生的希望,也可以让一个迷途的学生找到归来的方向。当学生投入了之后,德育将不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班主任只需要偶尔的提醒便足够了。
激起学生内驱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角色体验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其在某一具体角色中体验带来的诸多感受。比如学生卫生习惯不好,可以让他体验这样的同桌或舍友,亦或当临时班主任,通过不同角色主体来体验不同境遇。
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型建构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特征,制定出以下模型: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德育工作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学校的德育理念、班主任的综合素养、任课教师的师德等情况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学生所处的同伴、家庭等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都是离不开的环境,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为德育工作吸取养分。具身认知强调的是身体的践行,班主任和学生应该在问题中交互,进行角色交换或者是体验,在行动中改变思想,达到德育的目的。
具身认知理论中的身体、认知和环境在各自的交互中推进,对个体的思想转变产生影响,学校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大环境,也是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必经之地,而其中的班主任又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排头兵,肩负着学生三观建设的重任。班主任要有效利用身体和环境,进而引导学生的认知,让其得到积极有效的德育熏陶。
参考文献:
[1] 茅一娟.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路径探析——以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大生教育”为例[J].职教通讯2021(07)123.
[2] 韩艳,杨新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8(30):167.
[3] 许洪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途径与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7):183.
项目基金: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名班主任工作室引领职校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武进区W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例》成果,课题编号:XHYBLX202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