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作者

蔡悦华

湖南省耒阳市梅桥小学

引言

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思维能力和拓展创新精神的使命。然而,科学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体现在通过科学学习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道德启迪。科学与德育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科学探究过程中所蕴含的实事求是、勇于质疑、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等精神本身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使命意识的过程。因此,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德育熏陶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科学知识与德育教育内在关系的探讨

科学知识本身承载着丰富的德育价值,科学家在长期探索自然奥秘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坚毅品质,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道德榜样。例如,爱因斯坦不仅以其卓越的理论贡献影响世界,更以其正直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学生敬仰的对象。居里夫人严谨治学、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也为青少年树立了坚持与奉献的典范。由此可见,科学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德育精神在本质上高度契合,前者强调理性、求真与创新,后者强调责任、道德与人格,两者相辅相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科学课程内容中渗透德育因素的策略

科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德育教育自然融入课堂。例如,在教授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在讲解能源利用时,不仅要强调科学原理,还应结合国家能源战略与社会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价值。在讲授医学发展与防疫知识时,可以结合抗疫英雄的事迹,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索与人类健康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将转化为价值观塑造的过程,真正实现知识与德育的双重目标。

三、通过实验与探究活动实现德育的熏陶

实验与探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培养严谨细致的态度,这一过程有助于其形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品格。同时,实验活动往往需要小组合作,这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学会面对失败和困难,保持积极心态,锻炼坚毅与耐心的品质。例如,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可能多次尝试才能获得正确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志力和责任感的磨炼。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道德价值,帮助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以科学史与科学人物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

科学史案例与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是科学教学中极具教育价值的资源。教师在讲解科学知识时,可以引入科学史中的经典事件,让学生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艰辛与坚持。例如,伽利略在坚持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勇气,不仅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道德力量的彰显。牛顿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谦逊的学术态度,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案例,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所展现出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情怀和人格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中国科学家的事迹,如钱学森、邓稼先等,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感受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的力量,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五、构建德育导向的科学课堂环境与师生互动

科学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德育熏陶的重要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营造平等、尊重、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其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引导他们形成理性思维与正确价值观。同时,教师应通过适当的课堂评价,将德育因素融入学习反馈中,既肯定学生的知识掌握,也注重其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更在情感与价值观层面受到熏陶,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结论

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过程,更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科学课程中融入德育因素,能够使学生在追求真理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责任意识、合作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注重实验与探究活动中的德育引导,充分利用科学史与科学人物的教育价值,并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与师生互动的优化,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科学学习的全过程。未来,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理念的发展,科学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将呈现更加多元化和系统化的趋势,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公民。同时,还需要在教育制度层面提供保障,将科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纳入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体系,使其真正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资源开发中,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把科学教育与社会、历史、文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多维度的知识碰撞中获得更深刻的价值体验。

参考文献:

[1] 符燕飞。和风细雨润心田 —— 巧借高中生物学科特色渗透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J]. 2023 年茂名市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2023 (6):45-48.

[2] 李维,张莉,王军。科学家精神:中学物理学科育人新视域 [J]. 课程・教材·教法,2023 (5):78-83.​

[3] 荆鹏,吕立杰。在科学教育中涵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 [J]. 人民教育,2023 (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