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图像学分析法提升高中美术图像识读能力的策略

作者

唐亦淳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0

一、高中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

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对图像识读的界定,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1]。高中生美术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旨在提升其审美素养,使其精准解读作品内涵与情感,增强视觉文化意识,促进跨学科融合,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为艺术创作与创新思维奠基。而如今高中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具有局限性,具体将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对图像的解读能力有限

高中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图像时,往往只能较为分散的识别图像中的几个基本元素,例如人物、动物、建筑等,他们很难用较为整体的鉴赏方法对画面进行解读。大部分高中生可能缺乏系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对图像信息的洞察力,导致他们无法全面地理解图像所传达的信息,也无法完整表达自己对图像的理解。

(二)对图像的理解能力不足

高中生在理解图像时,他们能从感悟式与形式鉴赏出发,了解画面的内容、构图、色彩等信息,但是他们不会去挖掘这些元素背后的意义。例如对线条的解读,不同的线条将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水平线给人安宁与平稳,垂直线传达出力量与坚韧,这些潜在元素正是画面背后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象征意义。大部分高中生的美术专业知识较为薄弱,他们只能感受到画面的绚烂至极,却无法解读出画家作画时内心的丰富变化。

对图像的应用能力欠缺

高中阶段学生图像应用能力明显不足。日常学习中,面对地理图表、生物结构图示等需借助图像理解的知识,学生常难以准确解读信息,无法有效结合图像与文字知识,影响学习效果。表达观点或完成创意任务时,学生不善于用图像辅助,在挑选和加工图像上存在困难,限制综合素养提升与多元化表达,难以将图像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二、图像学分析法提升高中生美术图像识读能力的作用机制

(一)引导学生从表象到深层理解图像

图像学作为一门探索图像内涵和符号意义的学科,引导学生从表象到深层理解图像。利用该法设置前图像学—图像志—图像学三阶段。学生首先捕捉图像中的细节和美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随后了解图像的背景故事与基本脉络;最后挖掘图像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了解其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因为有此方法的介入,高中生能够逐渐建立起一个整体的图像识读框架。

(二)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

图像学作为一门融合了艺术史、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综合性学科,不仅丰富了美术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而且为之提供了深入理解视觉符号与文化语境关联的全新视角 [2]。通过图像学的跨学科探索,美术教学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考和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它学科当中去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图像学分析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从多维度审视问题,敢于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在学习旅程中,学生不仅应该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勇于挑战既有观念,而且需积极探索创新的创作方法与表达方式,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3]。

三、图像学分析法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实践—以《溪山行旅图》为例(一)前图像志描述,初步构建视觉基础

在课堂的初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溪山行旅图》的高清图像和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前图像志描述。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画面的直观印象和初步理解。

教师展示《溪山行旅图》并提问:画面主要描绘了什么内容?你能尝试说说画面中的细节吗?

教师总结:该图主体为巍峨的山体,悬崖占画面三分之二,营造出高山仰望之感。山脚下溪水与商旅队伍动静对比,画面气势磅礴又具细腻情感。山上云雾、杂树、瀑布构成壮丽自然景观,山路上商旅队伍行进,点明“溪山行旅”的主题。

(二)图像志分析,了解图像象征意义

学生对画面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图像志分析阶段,挖掘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了解画面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首先,教师介绍画家范宽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范宽,陕西华原人,长期隐居在自然山川中,以景造意,自成一派。

《溪山行旅图》正是范宽这种创作理念的具体体现。他的作品多取材于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不能来试着分析一下画面中各个物体存在的象征意义?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教师总结:首先是山峰,画家将画面中巍峨的山峰象征着人生的三个境界。下方的卧石代表了人生中选择做一只苟活的蝼蚁。中间部分则通过修道者和烟云仙气象征执着求道的人生状态。第三种境界则是用画面顶端与天相接的山巅象征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4]。其次,溪流象征生命的流动,行进的商旅是人生旅途的写照。

(三)图像学阐述,揭示背后深层内涵

结合上述图像志分析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图像学阐述阶段,揭示画面的深层内涵和哲学思考,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实践活动。

教师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形式,鼓励学生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出发,对画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将《溪山行旅图》与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氛围相结合。

教师总结:从社会背景来看,北宋初结束五代分裂,实现局部统一,社会的稳定为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市民阶层壮大促使绘画商品化,画家创作注重观赏性与装饰性。《溪山行旅图》既满足文人审美,又反映当时商业活动频繁。

在文化氛围上,理学的兴起强调儒家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画家受其影响通过描绘自然山水表达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溪山行旅图》中对山川的细致描绘与磅礴气势的展现,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画面中各种元素进行象征解读,从而领悟到画家对生命意义、宇宙真理的深刻思考。雄峰几乎占据整个画面,人若与山融为一体,仿佛能上接天宇、下视众生,体悟到恒定的宇宙意志,从而释怀世间悲喜。

四、结语

图像学分析法为提升高中生美术图像识读能力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系统学习图像学理论知识,高中生能够深入剖析图像的多层次内涵,从形式、内容到文化意义逐步解读,构建起完整的图像认知体系。因此,在充斥着图像的文化背景下,美术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学习和想象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和表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5]。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版,教材〔2022〕2 号,360A26-05-2022-0003-1

[2] 姜薇薇 . 基于图像学的高校美术学教学改革分析 [J]. 美与时代 ( 中 ),2024, (10): 92-94.

[3] 朱沐 . 将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 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为例 [J]. 大众文艺 ,2024(10):102-104.

[4] 毕波 . 范宽《溪山行旅图》空间表达分析 [J]. 美术文献 , 2023, (04): 97-99.

[5] 孙式娴 . 图像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J].北极光 ,2020(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