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级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作者

黄莉珠

博罗开放大学(广东博罗516100)

【摘要】本文以博罗开放大学为例,探讨了县级开放大学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分析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及存在政策支持不足、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不足、产教融合创新不足以及人才回流和引进困难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基层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通过申请政策支持、思政教育创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创新,以及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增强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开放大学;思政教育;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旨在解决农村发展和城乡差距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段重要讲话不仅明确了思政理论课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功能与作用,也明确了非思政课也要在思政课的引领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同时对非思政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明确了方向,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开放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普通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创新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对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新的挑战。本研究旨在调整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策略,通过开发师生资源,解决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提升地方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实践性。以博罗县为例,研究立足县级开放教育,激发师生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项目合作、技术应用,以及职业教育和企业人才培训,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解决乡村人才需求脱节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库兹涅茨在其1941年的著作中提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技能人才,强调学校培养人才应关注其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马丁.特罗教授强调地方高校需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但部分高校受限于科研和办学水平,难以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乡村建设的作用。国外更多关注意识形态教育、公民教育,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要求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国家意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了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张孟分析了高校培养服务乡村发展人才的问题,翟晓虎等提出高校与农村可构建“村校互动”模式,韩嵩、张宝歌认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价值。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方面,陈维、孙飞和杜喜勤的研究提供了人才振兴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这些研究为课题提供了思路参考和理论借鉴。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推动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融合,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和思想保障,同时为乡村企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实施。

2.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基层开放大学利用思政教育服务地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以博罗县为例,从政府部门、开放大学、教师学生、社会企业等多个方面创新提出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包括宣传脱贫攻坚思想,传播乡村振兴理念,促进校企合作,带动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扶贫,增加就业创业等,重点通过思政教育引导更多基层开放大学以“村官”大学生为主的人群参与乡村建设、投入乡村管理、深入乡村创业,利用思政教育为开展乡村治理、乡村规划、经费使用等工作提供思想保障。

二、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博罗开放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笔者通过对博罗开放大学和博罗多个代表性乡村进行调查的分析,分析博罗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情况,以及基层开放大学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的效果。

(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

自2009年,博罗开放大学启动“培养村官大学生工程”,旨在提升基层治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加强乡村治理人才培养。该工程面向高中(中职)和大专学历农村干部,提供本专科学历教育,累计招收超1600名学员,毕业生比率达95%以上。2024年7月3日,博罗开放大学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博罗分院,推进开放大学体系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博罗县现代农业产业年增长6.5%,示范带入选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培训帮扶活动,提供3000多个就业项目,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0多人次。博罗开放大学在培训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升乡村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精准扶贫,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乡村经济建设、产业发展

博罗开放大学通过“培养村官大学生工程”提升基层干部素养,累计培养超1600名“村官”,毕业率高。2024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博罗分院,推进开放大学体系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博罗县农业总产值年增长6.5%,示范带入选省十大示范带。通过大培训大上岗活动,提供3000多个就业项目,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0多人次。博罗开放大学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升乡村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精准扶贫。博罗县两委干部多是“村官”班学员,通过思政教育引导,投身乡村振兴,促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9.33亿元,超90%行政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博罗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入驻企业54家,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300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

(三)博罗开放大学“村官”学生参与乡村项目情况

博罗开放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学员在参与博罗乡村建设方面积极主动,特别是在乡村项目合作开发、规划设计、职业教育、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贡献。以下是博罗开放大学“村官”学生的具体表现:

1.乡村建设项目情况

博罗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田建设等措施,以环罗浮山等示范带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博罗开放大学师生,特别是“村官”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贡献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调查显示,135名“村官”大学生在乡村建设领域的参与度分别为:乡村项目合作开发31.85%,乡村治理与村务管理79.26%,乡村规划设计40.74%,乡村旅游开发26.67%,乡村职业教育18.52%,产业发展57.04%。“村官”大学生在乡村治理与村务管理参与度最高,乡村旅游开发和职业教育参与度较低。他们的参与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在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图1)。

2.乡村产业发展案例

博罗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中培养了能推动产业发展的人才,为乡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村官”学生如徐广权、郑国雄和黄文辉等,以领导力和创新思维,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羊。徐广权在徐田村实施“三变五合”策略,通过村企合作激活乡村动力,打造高端旅居项目,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郑国雄在观背村引进资金改造废旧瓦房,打造“壁画村”,吸引游客,带动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黄文辉在乌坭湖村发展“三黄胡须鸡”养殖,带动3000多户村民,年产值达6.8亿元,解决就业,提高村集体经济,注入乡村发展活力。这些“村官”学生贡献显著,为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服务博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困境

虽然博罗开放大学在推动思政教育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困境和挑战。

(一)政策支持不足

1.政策支持不足

博罗开放大学在思政教育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面临资源配置挑战,主要问题包括师资薄弱、高层次人才缺乏及资金不足。学校仅有5名在编思政教师,难以满足教育需求。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影响学校发展。资金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落后,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政策支持不足导致学校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限制了培养乡村人才的能力。这些问题不仅限制学校在培养乡村人才方面的能力,也影响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项目合作机会有限

博罗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教育人才培养上面临合作机会有限的挑战,特别是缺乏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学校已指出“政、校、企”合作不足的问题,并强调整合多方资源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对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但目前合作平台搭建困难重重。学校急需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以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满足乡村振兴思政教育的差异化需求。构建依托开放大学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乡村振兴教育服务网络,直接将教育、培训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是博罗开放大学的目标之一。但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这一服务网络的构建受到了阻碍,影响了思政教育实践的深度。

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博罗县财政拨付体系的原因,博罗开放大学面临专项经费多而基本运行费不足的情况,且经费下拨较慢,存在项目建设期与资金拨付期不匹配的问题,导致了专项经费执行进度缓慢与学校资金紧张的矛盾局面。同时,学费收入受制于学费标准及招生规模的限制,学校创收能力有限,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资金问题对博罗开放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生服务以及思政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资金的紧张不仅制约了教学设施的更新和维护,包括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关键教学环境,还影响了教学硬件和软件资源的配备,这些都是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基础。由于资金的限制,博罗开放大学在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方面也遇到了障碍,如学术会议、科研项目和教学实践等,同时也阻碍了学校在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步伐。

(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不足

1.思政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对博罗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调查中(图2),135名村委主要村干部参与,反映出课程多个领域需改进。社会实践被视为最关键的提升点,占比73.33%,显示学生期望课程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学生参与度占47.41%,指出课程需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提升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设计占比40.74%,指向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的需求。教师专业素养占18.52%,提示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此外,课程设置上不足,学生反映课程与需求和兴趣不匹配,影响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博罗开放大学依赖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实践元素,限制了思政教育成效。总体来看,博罗开放大学需从社会实践到学生参与,再到教学内容和教师素养等方面综合提升,以满足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2.实践平台活动开展不足

博罗开放大学虽然已经与多个村委、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建立了实践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协议并未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参与机会。这种脱节意味着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构成了障碍,也影响了他们为乡村振兴做出实质性贡献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活动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最佳方式。根据笔者的调查(图3),绝大多数学生表达了对增加实践活动的强烈需求。这反映出当前实践活动的举办频率和质量尚未达到学生的期望,而实践活动恰恰是帮助学生将学术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博罗开放大学在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评价体系过于侧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未能全面覆盖思政教育的多维度效果,如价值观塑造、思想态度引导和行为习惯培养。这些效果难以用传统量化指标衡量,却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限制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估,影响了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博罗开放大学需要构建一个综合评价体系,不仅评估知识技能,还要涵盖思政教育效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产教融合创新不足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指出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作用。然而,博罗开放大学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合作表面化、校企需求不一致和覆盖面不足。

1.产教融合工作浮于表面,缺少校企之间深入的合作关系

博罗开放大学的产教融合项目多停留在浅层合作,缺乏深度融合,没有形成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教学缺乏一体化设计,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不完善,未形成真正的协同育人模式。

2.学校与企业需求导向不一致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产教融合增加企业成本,而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多元化,与企业需求不一致。产教融合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受传统教育影响,开放大学培育理念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难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真正的服务支持。

3.覆盖面不够

博罗西部片区和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资源投入较多,而相对于比较落后的博罗东部地区和学校则相对薄弱。在合作领域方面,大部分产教融合项目主要就某一个学科专业展开,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同时也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需求。产教融合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多方施力的系统化工程。企业需要的是高质量人才,而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难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学校缺乏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针对性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引导。产教融合目前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各项政策措施也都不完善,学校的教学目标也只是处在理论的层面,仍需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的平台。

(四)人才回流和引进困难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2020年我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库的建设,并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但是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民投身城市的建设。

近年来,博罗县委、县政府推出一系列鼓励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优秀人才到博罗工作,但是由于薪酬待遇偏低、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博罗县的人才流失较严重,出现人才一边引进一边流失的状况。而人才的招录和培养需要大量的成本,人才的不断流失无疑是我县的一大损失。因此,在不断对外宣传博罗县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如何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何留住人才,成为当前博罗县人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博罗开放大学针对这个问题,可利用自身优势,培养本土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影响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服务博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府部门的引导、乡镇企业的配合、产教融合的创新以及人才回流和引进困难的问题。要提高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促进乡镇企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以及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罗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县级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以博罗县为例,从政府部门、开放大学、教师学生、社会企业等多个方面创新提出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包括宣传脱贫攻坚思想,传播乡村振兴理念,促进校企合作,带动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扶贫,增加就业创业等,重点通过思政教育引导更多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投入乡村管理、深入乡村创业,利用思政教育为开展乡村治理、乡村规划、经费使用等工作提供思想保障。

(一)向政府部门申请政策支持

为了增强博罗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们急需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以优化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培养乡村人才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博罗开放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政策、项目和科研平台建设,并创新合作模式。博罗开放大学可以利用开放大学系统,邀请系统内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和课程,同时制定政策文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引导教师和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参与博罗县的“百千万工程”,博罗开放大学可以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鼓励“村官”学员、农民和教师等人才参与其中。此外,政府可以牵头建立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提升合作效率。

(二)开放大学的思政教育创新

博罗开放大学应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引导师生学习乡村振兴、产业经济发展相关文件精神,增强服务乡村、助力产业经济发展的意识,鼓励师生应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发展规划、乡村企业建设、乡村产业创新、乡村职业教育等。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涉及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等。例如,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实地考察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另外,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乡村,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评价体系应包括学业成绩、实践能力、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学等,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灵活性。这有助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更多乡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的创新可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教育发展模式,确保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长期支撑作用。这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

博罗开放大学可通过校校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培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积极引进优质院校和头部企业,发挥优势,探索可复制推广模式,共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更新师生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意识,广泛开展开放大学与乡镇企业产业的项目合作,让教师指引企业改革创新和人才培训,让学生通过具体项目设计、实习实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思政理论教学成果向乡村建设的实践转化。设立校地合作联络办公室或者工作小组,负责双方的日常沟通和信息交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包括学校代表、地方政府官员、村委会代表等,讨论合作事宜和进展。通过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和社区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协同合作的平台,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有助于形成“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学校与地方政府、村委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战略。

(四)以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博罗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既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引擎,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大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农村人才。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校,博罗开放大学立足本县,服务基层,将教育延伸至企业、工厂和田间地头,推动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和资源,满足追求美好生活、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力量。思政教育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核心,通过融入专业技能培训,教授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农村发展的参与意识。利用农闲时期,与农业培训机构合作,提供师资和教学资源,开展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培训,满足农民实际需求。通过思政教育和培训,博罗开放大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帮助农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政教育引导农民理解和参与乡村振兴,成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博罗开放大学通过思政教育创新,培养乡村人才,服务地方发展。本文分析了其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路径。通过政策指引、教育创新、产教融合和人力资源优化,提升教育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文化作为产业和教育手段,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博罗开放大学将进一步结合“大思政课”,发挥文化育人、兴地功能,引领乡村振兴。学校将把握时代性,丰富思政资源;注重实践性,拓展育人载体;找准切入点,增强育人实效。激励学生将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作为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桥梁,博罗开放大学将继续探索实践,贡献智慧力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乡村建设者,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抓实党建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J].当代广西,2022(12):48.

[3]扶庆松.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2(21):39-41.

[4]向琴.乡村振兴背景下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B,2022(10):59-61.

[5]赵彧.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研究——以西北偏远地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农业经济,2022(11):88-89.

[6]杜喜勤.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4(9):11-13.

[7]刘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析[C].2024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24.

[8]郑锦龙.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析[N].中国文化报,2022.10.10.

[9]张文洁.“两个结合”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N].重庆科技报,2024.8.3.

[10]张栋臣.新四军铁军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N].山西科技报,2024.8.10.

[11]王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N].科学导报,2024.10.12.

[12]罗典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N]宁夏日报,2023.5.12.

【作者简介】黄莉珠(1983.09-),女,汉族,广东省惠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博罗开放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县级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编号:YJ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