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服装表演专业 《舞蹈表演(一)》课程

作者

张妍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舞蹈表演(一)课程是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表演专业第一学期学习完舞蹈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的后续课程。课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通过交互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式教学,优化了教学环境,引入 360 度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了教学效果和知识掌握能力。通过课程创新构建研究,还能为其他相关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一流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采用交互式、体验式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他们的舞蹈技能水平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舞蹈艺术如何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与对话。

一、《舞蹈表演 (-1) 课程,四位一体发展下课程创新构建研究价值

为其他相关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通过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和舞蹈表演(一)课程中所学的表演作品相关元素,让学生们在课程中不仅仅是对舞蹈表演的学习,更是对国家历史、时代精神的深刻思考,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1. 教学中立足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舞蹈表演(一)课程是院校进行美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其新型的课程内容、特别的功能、较高的价值紧密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如今,其已经深受众多学生的欢迎。形体课程的设定是实现学生更加完美形象的最佳方式,其不仅适应当代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与当代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职业者高形象的要求相吻合,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紧跟时代步伐,以学生追求新事物为特点进行教学,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深入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技术的成熟,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汹涌而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都手机不离手,刷着短视频,做着自媒体录着短视频,这一现象在大学校园也很普遍。当前大学生热衷于短视频的这一现状,可以很好的进行自媒体自我表达:

(1)上课过程中摆脱了从前的形体课的内容陈旧;

(2)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深层次研究,自媒体短视频流行的舞蹈组合及时出现在课堂之中,例如:《大风吹》、《托拉斯基》、《枕边的童话》等网红舞蹈。

(3)紧跟流行时尚,与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追求新鲜事物紧密结合,大大提升学习的兴趣。2. 课堂反馈

部分学生不注重自身的站姿、坐姿,还有很多学生总是呈现驼背、向前探颈、走路时外八字等状况,这样的形态不但不美观,而且不利于健康。实施课堂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在训练中,学生能够借助伸展躯干、伸缩肌肉等方法来使躯干部愈加丰满、挺拔。形体优美实际上就体现着人的精神、气质及风度,学生在形体训练过程中,努力培养精、气、神,便会形成高贵的气质与形象。训练好基础后,课程内容紧跟流行时尚,大大提升学习的兴趣,每次上课前学生明显主动自我复习学习过的组合,自媒体也出现过上课所学习的教学内容展示。

二、将“四新——四位一体”融汇贯通教学之中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舞蹈表演的概念与特点,真正把训练、表演、美育以及外在美和内在美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和灵敏等素质,培养健美的体型; 进行美育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 模特练习柔韧性练习动作指导;上课过程中摆脱了从前的课程内容陈旧,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深层次研究,自媒体短视频流行的舞蹈组合及时出现在课堂之中,例如:《大风吹》、《托拉斯基》、《枕边的童话》等网红组合。

2. 教学方法

(1)改进教学形式,实行男女分组等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男女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对男女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学。女同学的协调性与柔韧素质明显要强于男同学,她们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因此,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舞步组合等柔韧性较强的练习。而男同学的基础比较差,力量素质更加好,则应该添加一些跳跃性平衡性动作或者力量素质较强的练习,同时,也要加强复习,因为男生对成套动作的接受比较慢,所以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充分掌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快掌握形体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成果。

(2)实行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在课程中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而应该积极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进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参加学校内设立礼仪队、舞蹈队、体操队以及模特表演队等一些与兴趣相关的活动社团,同时学校也可以举行舞蹈比赛、文艺表演、礼仪筛选等相关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而且可以使形体表演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课程储存为线上教学资源开展公益课堂

2020 年新冠以来,线下课程受大很大干扰,舞蹈表演作为转瞬即逝的视听觉艺术,尤其课后复习困难等因素决定,线上线下交互的互融模式出现,可以在传统线下教学基础上,利用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例如数字化、自动化模式来近入舞蹈课堂中,以弥补线下课堂的复习之难的特点来进行。从实际发展角度分析,在已有的教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混合式课堂的需要,可以有效实现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以及美育素质的目的。同时,储存课程资源,用于课后学生复习,或者网络课堂。为切入点探究新的课堂发展模式体系,线上课堂还作为公益课堂实现课程发展路径,进而实现深度挖掘课程效果,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拉动现阶段形体表演课堂的重要环节。

3. 教学活动及评价

一学期的课程通过训练方式,可以减少大学生的脂肪含量,还可以缩小腰围与臀围,让身体曲线越来越优美,这能够培养大学生对表演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及质量,与教学目的的方向相吻合,结课以“教学汇报课表演”并且录像的方式为考核标准,由于没有客观试卷,邀请了课群组相关教师同时为每位同学打分,最后得出平均分,相加平时成绩的出每位同学本门课程的最后成绩。教学评价优异。

同学们参加学校内设立礼仪队、舞蹈队、体操队以及模特表演队等一些与兴趣相关的活动社团,同时学校举行舞蹈比赛、文艺表演等相关的活动,很多次都表演的课上的组合,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而且可以使舞蹈表演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大幅度融入

1. 人文价值

来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使人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帮助锻炼者确立良好自我概念、在锻炼中不断克服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害怕和害羞心理、疲劳和运动伤),能培弄良好的意志品质。二来,促进人的社会交往,增进了人际融合。有助于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增加人与人互相的信任感,让每个人对社会充满信心。

2. 民族文化价值

民族健身舞是将民族舞蹈元素与健身操的步伐有效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民族舞蹈体育化,也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的融合。通过动作、服装、音乐乐器、乐曲、表达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推广健身街舞、拉丁健身舞、排舞、民族健身舞,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顺应文化、艺术、旅游、传媒的开展方向,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掌握形体蹈运动技术技能、创编和教学能力,给学生的以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

3. 培养健全人格和坚韧品格

通过学习形体舞蹈塑造匀称体形和优美体形,增强体质,矫正姿态,培养自信展现自我,培养优雅的举止和仪态。使学生掌握形体舞蹈的基本动作、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及基本的编排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开展健全人格,弘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品格。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1. 交互式教学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参与度,我们采用了交互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开展互动问答等形式,使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思考并表达对历史和思想的看法。

2. 体验式教学

为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舞蹈的艺术世界,我们引入了体验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舞蹈动作、自由表达情感等活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舞蹈背后的情感和内涵。这样的实践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

能够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3. 理论联系实际

为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舞蹈欣赏中,我们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分析舞蹈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这有助于让抽象的思想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之产生更直接的感悟。

4. 舞蹈动作分析软件与现场示范演示相结合

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我们利用舞蹈动作分析软件展示舞蹈动作的细节与技巧,同时进行现场示范演示。通过软件的运用,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舞蹈的技术要点,而实际演示则让学生亲身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痛点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以更好地融合舞蹈欣赏与思政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我们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方式。通过教师对舞剧部分内容的讲解后,我们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并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讲解。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提高了他们对舞蹈作品的深度理解。

深挖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除了关注舞蹈表现形式,在讲课过程中注重深挖作品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文化内涵。通过课堂讨论、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英雄主义等方面的认识。

融入通俗化元素,提升舞蹈艺术的可理解性:舞蹈作为一门身体语言,往往让观者感到晦涩难懂。因此,我们尝试将抽象的舞蹈艺术元素通俗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学生了解舞剧基本内容后,我们引导他们深挖作品文化内涵,强调舞蹈作为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使其融入到大学生美育教育中。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身临其境感:为了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舞剧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引入了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参与相关文化活动、观摩演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力量,同时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这一系列教学创新举措,使得舞蹈表演课程在思政教学中更具深度和广度,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积极的反馈,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思政素养和舞蹈欣赏知识方面的双重提升。

六、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评价舞蹈欣赏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评价机制的深刻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传统的评价体系统往往侧重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改革机制后更注重在评价标准中加入思政教学的因素。制定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既包括对学生通过欣赏舞蹈后的美育认知考察,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在思想信念方面的发展情况。具体而言,我们制定了一套明确的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舞蹈美育认知表现:评估学生对舞蹈基本动作、节奏感等方面的分析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展示进行评价。

思政素养提升: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小组讨论等形式,考察其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思想等思政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团队协作与沟通: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等环节中,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观察能力,通过观摩、模仿等形式可以进行简单的实践模仿。

社会实践参与:引入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演出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2. 引入 360 度评价: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我们引入了 360 度评价机制,包括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多角度评价方式。

同学互评:在课堂表演结束后,通过同学们相互观摩、点评的方式,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彼此的优劣之处,促使他们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自我评价:在每个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政素养、舞蹈欣赏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形成一份个人成长报告。

学生评价:除了定期的课堂表现评价外,教师还要通过日常观察、学生作业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这种 360 度评价机制,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在思政教学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也有助于教师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动力。

通过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和舞蹈欣赏作品相关元素,我们成功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学生在课程中不仅仅是对舞蹈的欣赏,更是对国家历史、英雄精神的深刻思考,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思政素养。通过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采用交互式、体验式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他们的舞蹈技能水平。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我们创造了有利于思政教学的良好环境。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舞蹈表演(一)课程创新的推广价值在于为其他相关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的成功实践表明,在美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可行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我们鼓励更多的教育者尝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从而培养更全面、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通过这一系列的成效和推广价值,我们深信,舞蹈欣赏课程的思政教学创新将为更多高校的美育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一流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青. 关于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探讨 [J]. 戏剧之家,2021,(01):117-118.

[2] 张楚楚.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索[J]. 大学,2020,(40):89-90.

[3] 李梦迪. 高校艺术教育中声乐表演与舞蹈的关系探究分析[J]. 北方音乐,2020,(10):143-144.

[4] 杜蕊. 普通高校舞蹈类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 [J]. 艺术大观,2020,(16):68-69.

[5] 张妍. 传统健身技能在民族舞蹈表演中的反映 [J]. 贵州民族研究,2017,(38):79-82

注:本文系2024 年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舞蹈表演(一)课程——四位一体发展下课程创新构建研究,课题编号:J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