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碳中和目标下的化工能源效率优化策略

作者

史学辉 王喜平 李海波 李明瑞

内蒙古天润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030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化工行业作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其低碳化改造任务迫在眉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环节,不仅能直接减少碳排放,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化工行业在能源结构、工艺流程、设备运行及智能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因此,系统研究化工行业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的能效优化策略,对于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化工行业能源利用现状与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1.1 化工行业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特征分析

化工行业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其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占比超 80% 。在煤化工领域,煤制烯烃、煤制油等工艺需消耗大量煤炭,同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原油裂解、精炼环节不仅能源消耗大,还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碳排放特征来看,化工行业碳排放具有总量大、过程复杂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 15%-20% ,且碳排放贯穿原料加工、化学反应、产品分离等全流程。此外,部分化工产品生产还伴随高耗能副反应,进一步加剧碳排放。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复杂的碳排放特征,使化工行业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攻坚领域。

1.2 当前能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当前化工行业能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与瓶颈。在技术层面,部分企业仍沿用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如高耗能的间歇式反应装置、低效的换热设备等,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据行业调研,部分中小型化工企业的能源利用率不足 35% ,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管理层面,多数企业缺乏系统的能效管理体系,能源监测手段落后,无法实时掌握能源消耗动态,难以精准定位能耗高值环节。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不足,能源管理与生产计划脱节,存在能源浪费现象。此外,人才短缺也是制约能效管理提升的重要因素,专业能源管理人才匮乏,员工节能意识淡薄,导致先进的能效管理理念和技术难以有效落地实施。

1.3 碳中和目标对化工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化工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行业需大幅降低碳排放量,要求企业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化工企业必须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工艺,开发低碳甚至零碳技术。其次,能源结构需加速转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再者,企业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使用、回收处理,全方位管控碳排放。此外,碳中和目标还倒逼化工行业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低碳化转型,这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均是巨大挑战。

2 碳中和背景下化工能源效率优化的关键策略

2.1 工艺流程再造与节能技术升级

工艺流程再造与节能技术升级是化工行业提高能源效率的核心路径。在工艺流程方面,企业可通过优化反应路径、缩短生产流程来降低能耗。例如,采用连续化生产替代间歇式生产,减少设备启停带来的能源损耗;开发新型催化技术,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提高原料转化率。在节能技术升级上,推广高效换热器、余热回收装置等节能设备,将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用于预热原料或发电,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引入先进的膜分离技术、热泵技术,替代传统高耗能分离工艺,降低分离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通过工艺流程再造与节能技术升级,可使化工企业能源效率提升 15%-25% ,有效减少碳排放。

2.2 绿色能源替代与能源梯级利用优化绿色能源替代和能源梯级利用优化是化工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

在绿色能源替代方面,化工企业应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如在化工园区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利用太阳能为生产供电;发展绿氢制备技术,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用于化工合成反应。在能源梯级利用上,根据不同生产环节对能源品质的需求差异,合理分配能源。例如,将高温高压蒸汽先用于发电,发电后的中低温蒸汽再用于化工反应加热,最后利用余热进行物料干燥,实现能源从高品位到低品位的逐级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企业对一次能源的需求,减少碳排放。

2.3 数字化与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的构建

构建数字化与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是提升化工行业能源管理水平的关键。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等信息,并上传至能源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能源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能源消耗规律,识别高耗能环节和设备,为节能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能源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根据生产负荷变化自动调节设备运行参数,优化能源分配;通过预测模型提前规划能源采购和使用,降低能源成本。数字化与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还可实现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数据对接,满足碳排放监测和管理要求,助力企业实现精准控碳。

3 典型案例与路径展望

3.1 典型化工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案例分析

以某大型煤化工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实施一系列节能降碳改造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在工艺流程优化方面,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将煤炭转化率从 75% 提升至 88% ,减少煤炭消耗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引入先进的余热回收装置,将气化炉产生的高温煤气余热用于发电,每年可发电 5000 万度。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建设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 3000 万度,替代部分传统电力;与氢能企业合作,引入绿氢用于合成氨生产,减少化石能源制氢带来的碳排放。在数字化管理方面,搭建能源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各生产环节能耗数据,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能源分配,使企业整体能源利用率提高 20% ,年碳排放量减少 15 万吨,成为行业节能降碳的标杆企业。

3.2 技术与政策协同推动机制探讨

实现化工行业低碳发展,需构建技术与政策协同推动机制。在技术层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物质化工等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建立技术推广平台,加速先进节能降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政策层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减排;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和绿色能源替代。此外,加强行业标准制定,提高化工行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整体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双轮驱动,形成推动化工行业低碳发展的强大合力。

结语

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化工行业必须加快能源效率优化步伐,实现从高能耗向绿色高效的根本转变。通过系统性工艺优化、绿色能源替代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化工企业可在提升能效的同时降低碳足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转型升级。未来,应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构建可持续的能源管理体系,实现化工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刘辉.碳中和背景下化工行业能效提升路径研究[J].化工进展,2022,41(10):4123-4130.

[2]李敏,王志强.化工节能减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学工程师,2021(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