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体育形体课程加入舞蹈基训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

牛伽

郑州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64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关切。公共体育形体课突破传统体育课程单一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基础姿态矫正 + 韵律运动训练 + 体能素质提升”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尤其注重融入舞蹈基训等时尚运动元素,以提升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本研究基于课程教学实践,从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及主观体验等维度,系统探讨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机制,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参加公共体育形体课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未参加该课程的同年级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比例及初始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1. 教学实验法

实验组接受为期一学期的公共体育形体课教学,课程内容包括:

热身环节:开合跳、结合舞蹈动作动态拉伸基础步法,激活全身关节与神经肌肉协调性。 姿态控制:站姿、坐姿、走姿的规范性训练,融入形体手位(如V 字手、横摆臂)与身 体姿态的协同练习。

多元动作组合:舞蹈元素动作(如跳跃、转体、手臂波浪、踢腿)、组合套路(融入托举、队形变换)相结合,提升柔韧性、节奏感。

体测衔接:穿插 800 米(女)/1000 米(男)跑、坐位体前屈等体测项目的针对性训练,强化相关肌群能力。

对照组按学校常规体育课程安排,以篮球、羽毛球等单一项目技能训练为主。

2. 数据采集与分析

身体形态:采用脊柱形态测量仪评估圆肩、驼背发生率,测量体重、腰腹围度变化

身体素质:按国家体测标准测试800/1000 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 米跑等指标

主观反馈: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我体质健康变化感知及锻炼意愿

等。

三、研究结果

(一)身体形态指标变

1. 静态姿态改善

实验组学生经过一学期形体课训练,圆肩、驼背等不良体态发生率显著降低。数据显示,实验组圆肩发生率从实验前的约 65% 降至约 20% ,驼背发生率从约 50% 降至约 15%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学生体重较实验前平均下降 10% ,腰腹围度下降至 5%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课程中的姿态控制训练(如结合舞蹈舞蹈基训手位的肩背肌群激活练习)有效纠正了久坐导致的肌肉失衡,使学生肩背线条更加挺拔,脊柱中立位保持能力显著提升。

2. 动态姿态优化

通过行走测试发现,实验组学生步幅对称性与骨盆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步行时异常体态(如骨盆前倾、含胸)发生率降低约 40% 。舞蹈步法与身体姿态的协同训练,增强了学生神经肌肉协调性,使其在日常活动中更易保持正确体态。

(二)身体素质指标提升

1. 耐力素质

实验组 800/1000 米跑成绩较实验前显著提升,平均用时缩短约 10 秒,达标率提高约 10个百分点。课程中持续的有氧训练模块加入舞蹈基训有效锻炼了心肺功能,使学生对中高强度运动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2. 柔韧性

坐位体前屈测试显示,实验组学生柔韧性平均提升约 3-4 厘米,显著高于对照组。课程中的动态拉伸训练(如舞蹈伸展、踢腿组合)从热身到放松全程渗透,逐步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幅度,降低了因柔韧性不足导致的运动损伤风险。

3. 力量与速度素质

立定跳远与 50 米跑成绩表明,实验组下肢力量与反应速度均有显著提升。舞蹈基训中的跳跃类动作(如屈腿跳、分腿跳)针对性刺激了腿部肌肉群,而敏捷性训练(如舞蹈步伐转换)则提高了神经反应速度与身体协调性。

(三)身体机能指标改善

实验组学生肺活量平均增加约 200-300 毫升,与课程中呼吸训练(如配合动作的有节奏深呼吸)密切相关。这类训练有效增强了呼吸肌力量,提高了肺通气功能与气体交换效率。

2. 心血管机能优化

从 800/1000 米跑测试后的心率恢复速率看,实验组心血管机能改善显著。长期有氧训练增强了心肌收缩力与血管弹性,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

(四)学生主观反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90% 的实验组学生对形体课表示满意,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有趣,且对自身身体素质与自信心提升有积极影响。约 85% 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形成了主动锻炼的习惯,愿意将形体训练中的方法(如姿态控制、拉伸技巧)融入日常生活。此外,课程中的团队合作环节(如队形编排)也受到学生认可,认为其培养了沟通能力与集体意识。

四、讨论

(-) 形体课对体质健康的作用机制

1. 综合性训练的系统效应

课程通过“热身激活 - 姿态塑造 - 体能强化 - 放松整合”的完整流程,实现了对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的多维度干预。舞蹈基训元素的融入不仅增加了课程趣味性,其包含的跳跃、转体、手位变换等动作,更从生物力学角度强化了核心肌群控制能力,形成“动态姿态矫正”的独特优势。

2. 心理与行为的联动作用

课程通过时尚运动元素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使锻炼从“被动任务”转变为“主动追求”。学生在掌握新动作、改善体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与锻炼自我效能感显著提升,进而形成“积极体验- 主动参与- 习惯养成”的良性循环。

(二)与传统体育课程的比较优势

相较于传统体育课程侧重单一技能传授的模式,形体课更注重学生整体健康素养的培育:

内容多元化:融合舞蹈舞蹈基训中的多元元素,满足学生对时尚运动与健康体态的双重需求;

目标立体化:兼顾体态管理、体能提升与心理调适,符合“大健康”教育理念;

评价过程化:通过课堂表现、团队协作、自我感知等多维度评价,弱化应试压力,强化参与体验。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仅关注一学期的短期效果,未来可进一步开展长期追踪,探讨课程对慢性疼痛干预、健康生活方式维持等方面的影响。此外,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开发个性化课程模块(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肩颈放松课程),进一步提升课程的适配性与实效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公共体育形体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在纠正不良体态、提升心肺功能与激发主动锻炼意愿方面效果突出。

2. 融合舞蹈基训等多元元素的课程模式,通过“生理机能强化- 心理认同构建- 健康行为迁移”的递进机制,实现了体育课程从“技能教学”到“全人培养”的升级。

(二)建议

1. 深化课程内容创新:进一步开发“形体 +”系列课程(如形体与礼仪、形体与减压),丰富课程层次与吸引力。

2. 推广个性化教学:利用运动传感器、AI 姿态分析等技术,为学生提供定制化训练方案,提升教学精准度。

3. 完善长效激励机制:通过校园形体展示活动、健身打卡挑战等形式,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日常健康习惯。

结语

高校形体课程中融入舞蹈集训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结论:这种融合艺术性与运动性的训练形式,不仅是体质健康的“增效器”,更是身心协同发展的“催化剂”。

从实证结果看,舞蹈集训通过规律性的肢体舒展、节奏律动与组合练习,显著改善了大学生的身体形态——体脂率的合理下降、腰臀比的优化与体态的挺拔,印证了其“塑形”功能;心肺耐力的提升、肌肉力量的增强与柔韧性的改善,彰显了其对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的全面激活。舞蹈的艺术表达与集体协作属性,有效缓解了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提升了自我认同感与社交效能,实现了从“身体训练”到“心灵滋养”的跨越。相较于传统形体训练,舞蹈集训以其多元风格(如古典舞的柔美、爵士舞的活力)满足了大学生的兴趣需求,解决了体育课程参与度不足的痛点,为高校形体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实践中,需进一步推动课程分层设计以适配不同体质基础学生,完善“体质指标 + 艺术表现 + 心理反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强化教师在运动科学与舞蹈艺术领域的跨学科能力,让训练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随着“体教融合”与“五育并举”的深化,舞蹈集训在高校形体课程中的价值将进一步延伸——它不仅是促进体质健康的手段,更能成为连接体育与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纽带,助力大学生在律动中塑造健康体魄、培育健全人格。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科学性与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多元训练元素的有机融合,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能培养其对运动的热爱与终身健康意识,为“健康中国”战略在高校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