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探究
詹泽明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已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和产业需求变化。据调查, 73% 的中职院校存在资源更新周期长、校企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脱节。数智化技术为资源库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通过智能标签、用户画像等技术实现资源精准推送;另一方面,依托云平台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动态更新与共享机制。本研究旨在探索数智化背景下资源库开发模式的创新路径,助力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与挑战
(一)现存问题
在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下,教育部《行动计划(2022-2025)》明确提出资源库升级要求。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已初具规模,但数智化转型存在不足。混合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生态,智能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智能辅助系统对复杂操作的识别准确率不足 65% ,虚拟仿真技术覆盖率低于 40% ,评价体系存在静态化缺陷,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评价模型建设相对滞后。
(二)数智化转型的新要求
动态适应性:技术迭代与标准衔接的实时匹配,数智化要求资源库内容与行业技术更新、 1+X 证书标准实现动态同步。
个性化服务:数据驱动的精准学习闭环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推荐成为资源库核心能力。
生态化治理:多方协同的可持续更新机制,需构建“校企行”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生态,搭建“区块链存证 + 积分激励”机制,企业提供真实工业物联网项目案例,经教师拆解为教学资源后,企业可获得区块链存证积分,积分可兑换人才优先招聘权,行业协会定期发布《产业技术需求白皮书》,指导资源库更新方向。
三、数智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库开发模式创新实施框架
(一)基础建设阶段: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基座
数字基座采用“一体两翼三阶”创新模式打造,“一体”以“产教融合生态平台”为核心载体,整合企业案例、课程资源、实训项目等多元数据流。“两翼”分为技术翼和机制翼,运用 AI 标签系统、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资源智能分类与版权追踪。机制翼通过构建“校企双负责人制”,明确企业专家在资源审核、更新中的决策权。
“三阶”实施路径,完全符合软件开发全流程在需求分析阶段,通过行业调研、学校资源库建设实践调研、完善学习者画像明确资源库功能定位。
开发实施阶段:采用“模块化开发 + 敏捷迭代”策略,将资源库拆解为课程资源、实训工具、认证题库等独立功能模块,可基于微服务架构实现模块解耦与独立部署。定义每两周为一个迭代周期,管理平台管理开发任务,同时可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敏捷小组,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案例采集、接口开发、同步测试等,并在版本相对稳定后上线试用版。
应用优化阶段:同步采用“边建边用”模式,将模块先行部署至试点班级,同时监控实时采集资源调用率、错误日志等数据,结合学生反馈快速优化代码沙箱兼容性问题。
(二)协同攻坚阶段:构建产教融合数字生态
构建“校校联盟(质量控制)- 企业工坊(案例供给)- 云社区(技术支撑)”的生态体系,云技术架构支持万级并发访问,资源更新响应时间大大缩短。建立“资源贡献-积分兑换”双向激励机制,通过定期共建云社区反馈系统,形成“需求采集- 资源开发- 应用反馈”的闭环统一门户平台,集成职业认证、校企合作等拓展模块。
(三)应用深化阶段:实现教育服务模式重构
以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技术为核心,重构“学分银行- 能力认证- 数据服务”三位一体的教育服务生态。搭建学分存证系统,将学生实训成果、竞赛奖项等学习行为数据哈希值上链,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对接 1+X 证书平台,实现“学习-认证- 兑换”全流程自动化。其二,教育服务延伸:构建“家校社企”协同链,集成四方节点——学校上传技能证书、企业发布岗位需求、家庭提交素质评价、社区提供实践机会,同步实现隐私保护下的数据共享。其三,数据资产化运营:建立教育数据交易中间件,企业可支付 Token 获取脱敏学习行为数据(如技能短板热力图),用于定制岗前培训方案,学校则利用收益反哺资源库建设,形成“数据流动- 价值创造- 生态反哺”闭环。
(四)持续优化阶段: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
以“数据驱动决策、人机协同治理”为核心,建立“监测 - 预警 - 优化”闭环治理机制。整合教务系统(学生成绩、课程出勤)、学工系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物联网设备(教室能耗、实训室使用记录)等异构数据流,依托校级数据中台,实现数据清洗打造高效数据对接访问模式。构建动态学业预测模型,对成绩波动、作业提交延迟等指标未完成的学生自动触发预警,通过钉钉机器人推送至班主任及家长。每月生成《治理白皮书》,利用可视化工具呈现资源使用热力图、学生行为聚类分析等,支撑教务、校长办公会决策。
四、关键创新点
区块链赋能的“校企资源共生”动态更新机制,校企资源协同机制,突破传统资源库单向供给的局限。企业贡献的真实项目案例经哈希上链后生成不可篡改的版权凭证,企业每提供1 个优质案例可获得10 个链上积分,形成“贡献-激励- 反哺”闭环。
数智化驱动的“学 - 证 - 用”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学分银行 - 能力图谱- 岗位对接”全链路贯通体系,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数智化跃迁。
五、保障机制与建议
政策保障,争取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工作室建设经费等,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指标。团队建设,组建“双师型”开发团队,定期开展 AI 工具应用培训。质量监控,建立“用户评分 +AI 诊断”双轨评价体系,淘汰低效资源。
参考文献
[1] 郭登科 . 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 2014, 17(18): 259+261.
[2] 贾红 .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J]. 新课程 ( 中旬 ), 2013,(12): 48.
[3] 康映辉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资源开发系统研究 [J]. 信息与电脑 ( 理论版 ), 2024, 36(22): 236-238.
[4] 重庆市立信职教中心 .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报告 [R]. 2023.
[5] 陈琪, 滕琴. 数智化背景下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践[J]. 教育技术研究,2022.
[6] 胡工作 . 中职计算机实训资源库建设问题与对策 [J]. 职业教育论坛 ,2023.
注:本文系重庆市 2023 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AI 赋能中职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三教’改革路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Z23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