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下的《红楼梦》林黛玉话语分析

作者

马玥

延边大学文学院 吉林延边 133000

一、引言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话语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其言辞间的尖刻与温柔、疏离与深情,既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暗藏着对命运的隐喻。目前学界对林黛玉话语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学批评、心理学分析或语言学层面的修辞技巧探讨,而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而言语行为理论则为解析这一复杂话语系统提供了独特视角,该理论强调语言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言有所为”的行为,通过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的层级结构,可深入挖掘话语背后的意图与效果。

本文将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核心框架,选取《红楼梦》中林黛玉在不同社交场景、不同情境中的话语实践,分析其话语中的言外之意与行为效果。通过解构林黛玉话语中“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策略,分析其讽刺性言语的间接言外行为、诗化表达中的情感投射,揭示话语与性格的互构关系,进而探讨这些言语行为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连锁反应,最终指向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本文将揭示其如何通过言语实践构建自我身份、传递情感态度,并与其他人物形成互动关系,这一研究不仅为林黛玉形象解读提供新维度,亦旨在验证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人物话语分析的适用性与阐释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与人物话语特征分析

语言不仅是描述世界的工具,其本身更是一种社会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主张是“言则行”,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实施某种行为。这一理论最早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他认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一)言语行为理论核心概念

言语行为作为语用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始于 20 世纪初,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一种行为。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人发出声音的行为,通过单词、短语和句子说出具有意义的内容;“言外行为”则是说话者在发出声音的同时,也表达了自身的某些意图,比如命令、警告、询问或承诺等;“言后行为”承接“言外行为”,“是听者在接受和理解说者言语时做出的一系列思想、信念或行为等方面的反应”。

(二)林黛玉话语的量化特征与总体风格

根据对《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风格与薛宝钗的“周全缜密”以及王熙凤的“泼辣直白”形成了鲜明对比。林黛玉的话语特点在于她频繁地使用疑问句,特别是反问句,以及感叹句。这种句式的偏好并非偶然,而是她内在性格特质的外在表现。林黛玉的高敏感度和高防御性人格特质在她的语言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使得她的话语不仅在形式上显得独特,而且在传达情感和态度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语言风格的使用,为她的言行赋予了一种特别的“行事”力量,使她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林黛玉的话语置于“言内行为 - 言外行为 - 言后行为”的三维分析模型中,能够更精准地揭示其语言选择与性格塑造、人际关系互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深化对《红楼梦》人物刻画艺术的理解。

三、林黛玉的经典话语分析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位性格复杂且独特的人物,其命运被赋予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书中众多情节都展现了卓越的语言技巧,从中挑选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依据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后行为三个层面,对这些话语进行细致分析。

(一)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邢夫人送至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

这几句话的言内之意是表达说话人林黛玉对邢夫人的邀请表达感激,致谢之情。“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中的“爱惜”、“赐”两词表明黛玉对舅母的尊敬和对舅母心意的领受之意,并为后面的婉拒做铺垫。紧接黛玉表明婉拒的理由,言外之意是她需要先拜见二舅舅,无法赴邢夫人的约并进行致歉,合情合礼,有礼有度。“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在婉拒的同时这一句既心领了大舅母的情,又表达了尊敬感激之情。这句话的言后之意是积极的,如此表达不唐突,舅母听后十分受用,同时黛玉也留给自己一个异日再领这份情的活路。

这段对话黛玉进退有度,语言简洁,刻画了一个谨慎小心、重礼知礼的形象特征,让听者舒心,不忍苛责。

(二)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首先第一句话,黛玉问到这花“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言内行为是说话人黛玉表达对自己收到的宫花表达猜疑,薛姨妈虽然没有交代送花的顺序,但她在交代分配花的数量时,还是有顺序的,这就是先三春,再黛玉,再凤姐。因为凤姐是她们王家人,自然应该先外后内,但周瑞家的送花却是先三春,再凤姐,最后是黛玉。她没有按照薛姨妈交代的送花顺序送花,而是自作主张,先主后客,这就有了内外之别。从而使说话人黛玉提出疑问:“这花到底是只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大家都有的?”言外行为表达出她的不满之意,如果大家都有就算了,但是挑剩的她宁可不要。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让外来者黛玉有被歧视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尖酸刻薄的反诘——随之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一言语处处体现黛玉式的自卑自尊与尖酸刻薄,象征着黛玉宁为玉碎的性格,表达了她强烈的自尊意识。最后导致见多识广、处事老练的周瑞家的无言以对,下不来台,“一声儿不言语”。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而真实,可见对周瑞家的言后之意是消极的。

(三)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 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

话犹未了, 林黛玉已摇摇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 便笑道:“嗳哟 , 我来的不巧了!”

玉等忙起身笑让坐, 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

黛玉笑道:“早知他来 , 我就不来了。”

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

黛玉笑道 :“要来一群都来 , 要不来一个也不来 , 今儿他来了 , 明儿我再来 , 如此间错开了来着, 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 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钗笑而不语。

这段长对话情境是黛玉刚刚走入屋内,发现宝玉先一步到达宝钗处。前情提要为宝玉去宁国府听戏了,却跑到宝钗处进行看望,以此说出“我来的不巧了”这句话,由此引出下文黛玉所说“早知他来 , 我就不来了。”言内之意“他(宝玉)已经来了”,“这个时候我(黛玉)就不来了”,表达黛玉未料到宝玉先她一步到达,不愿和他同时出现在此。言外之意实则明明是宝玉先她而来,但林黛玉却故意说来的不巧,暗讽宝玉偷着来看宝姐姐,心里有鬼,所以也不知会一声,而自己的到来,怕会打扰了他们的“好事。”以此来掩饰自己拈酸吃醋,内心不满,将少女初恋时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言后之意为宝钗不解黛玉何意,并针对黛玉此言提出疑问,引出下文。黛玉解释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言内之意为黛玉表明如果错落来进行拜访,不至于太过热闹或冷清。言外之意实际是故意为自己上一句话强加解释,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不让宝钗和宝玉多心,实则反映黛玉对宝玉的深情以及对宝钗存在的微妙态度。

这段长对话的言后之意是消极的,宝钗听后笑而不语,说明聪明的宝钗已经读懂黛玉的话外之意,吃醋也好,炫耀也罢,都是由于黛玉的话让宝玉被嘲讽,宝钗尴尬。林黛玉的联想快捷和设言托意,既保持了她的矜持,又巧妙地传达了她的情感纠葛。

四、结论

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话语进行分析,揭示了其言语行为与性格、命运之间的深层关联。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看,林黛玉的话语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包含丰富的言外行为:她的讽刺性话语常以“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间接言语行为呈现,既体现对虚伪礼教的疏离,也暗含对自我情感的守护;而诗化表达中的断言行为与表情行为,既展现才情卓绝的特质,又流露敏感多思的内心。这些言语行为共同构建了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却又“纯真率性、深情执着”的性格。她以直接言语驳斥世俗偏见,显露出不妥协的棱角;用委婉言语回应宝玉的关切,藏不住外冷内热的温柔,言语风格与性格特质形成鲜明互文。言语行为理论的引入,为理解林黛玉复杂的性格世界与悲剧命运提供了新的视角。

林黛玉的言语行为不仅是性格的外化,更成为推动其命运走向的隐性力量。她因直言不讳得罪旁人,因敏感多思徒增愁绪,言语中暴露的脆弱与尖锐,使其在复杂的贾府人际关系中逐渐被边缘化,最终导致“香魂一缕随风散”的悲剧结局,恰是性格主导下言语行为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分析亦印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作用,既突破了传统文本分析中对语言表层意义的关注,又通过剖析话语的言外之力,为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行为动机及命运逻辑提供了系统性框架,使“人物—语言—命运”的关联更具阐释力,也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解读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 方玉桐.《红楼梦》中四大丫鬟的言语分析[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

[3] 韩潇玥.《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王秀波 , 丁雅敏 .《红楼梦》人物王熙凤语言技巧的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J]. 东南传播 ,2009.

[5] 姚紫烨.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研究[J]. 今古文创,2023.

[6]J.L.Austio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马玥(2000 年),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硕士研究生在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