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创设下小学古诗〈小池〉意境解读与审美体验研究

作者

葛正晶

兰州天立学校 甘肃 兰州 730030

引言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与审美表达,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审美的人、有情怀的人的重要手段。〈小池〉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呈现童真、童趣、诗趣融合,意蕴丰满,具有审美意义。场景布置法教学可以使学生超语言阅读,以感性经验进入诗魂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感。研究此视角下的教学活动,对推进古诗文教育向审美化发展、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情境创设与小学古诗教学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基础

在小学生年纪阶段,对于图形的识别以及感性方面的了解正在不断成长,而诗词的授课中包含的不单单是文字方面的知识,还肩负着传承文化,进行美育的使命。采用场景重构的方式教授诗词,是为了再次重建或者复原课文中所对应的一种环境氛围,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对课文中诗歌的所体现出的意义以及氛围更加容易理解。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是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并在具体的情景之中积极主动构建的。这给我们如何创设情境在古诗教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跳出字面的障碍,而能够通过情境性体验生发其感情,增加其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情境性的设计,加上古诗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具有文学教育的艺术性特征,同样也是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2 情境创设下古诗〈小池〉意境解读的实践探索

2.1 构建贴近生活的自然情境帮助学生走进诗境

要真正促进学生古诗词的体会,就需要使学生进入到作者描写的意境里,所以营造意境对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至关重要。〈小池〉中描绘了新荷吐出嫩叶与蜻蜓轻点水面的场景,这样的画面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能够较好地契合,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画面、录像等或是现场参观,让学生联想到身边池塘、池子以及虫子生活的环境,这样就会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发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将静止的自然环境用动态的音效、动作以及呼吸结合起来营造场景,使孩子能够感受到小池塘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这样近似于日常生活自然环境的意境帮助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建立具体的理解,并逐渐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从而最终掌握诗歌的情感内蕴,调动起孩子的内心美感。

2.2 借助多模态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意氛围

古诗词的感染力离不开它的文字,也少不了它传达出来的音乐感和画面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创设语境的同时,创设多模态语境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系统步入古诗词之中。配乐与配读,可通过强调朗读和诵读的节奏与音韵,让学生在声调的变化中领悟诗句的生机;配背景音频,让朗诵中出现的声音元素强化诗境的情感色彩,产生置身其中的效果;利用图片与动画丰富诗文描写画面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形象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用语、表情与体态动作相结合,使诗文学习由文字的阅读转向声音、图像、运动的体验。环境的多样化能够使学生在美的体验、走入诗境的氛围中理解〈小池〉的内容并产生情感共鸣。

2.3 激发多元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形象化理解

感知诗歌的意境要让学生跳出文字本身,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形成具体的认识。〈小池〉这幅画的形成有色彩、声音、动作等构成的因素,老师可利用多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进行直观体验。小荷才露尖尖角这种美的状态可以通过照片或者画画来表现这种美的状态,这种美是清新。水声如潺潺的流水、鸟的鸣叫等可以让周围的环境充满大自然的味道,在这样的环境中领略到湖的生生不息;老师能带领学生去感受“蜻蜓点水”的柔美姿态,以身体真切的感受进一步美化诗词。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不但可以协助学生产生对于诗词画面感的建构,还有助于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这一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主动沉浸在诗词世界里,加深诗词学习的力度。

3 情境创设下古诗〈小池〉审美体验的生成路径

3.1 融入美学元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感性欣赏

小学古诗词教学,要跳脱出简单的教学知识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在美学情境里培养对大自然景色的直接把握。〈小池〉,这首古诗写夏天的小池景色,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画面、色彩渲染的方式,在情境化的艺术氛围里熏染学生的诗意感受。如用舒缓的音乐唤起“初荷含苞”的印象,或用线描的形象构建“蜻蜓立其上”的生活画面,以导引学生从审美上感知诗歌的细微情思,将艺术审美因素渗透于教法之中。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激活了学生丰盈的想象力和灵敏的审美意识。

融诗与画为一体的境界感受,让学生在深刻的感知中,感受到万物生命的律动和脉息跳动,逐渐学会细腻的审美感知和大自然喜爱的情怀。

3.2 营造艺术氛围引导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建构体验

古诗教学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美感生成的过程。〈小池〉描绘的画面具有诗画一体的特质,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营造艺术氛围,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逐步建构对诗境的理解。课堂可配合轻柔的古筝曲,营造出与池塘意境相和的环境氛围;投影呈现荷叶、池水与蜻蜓的画面,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沉浸于诗意之境。教师的朗诵若辅以节奏感与情感张力,也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在这种艺术氛围的浸润下,学生不仅被动接受诗句意义,还会主动在美感体验中生成新的理解与感悟。审美愉悦的体验由此成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实现情感共鸣与审美品格的逐渐养成,推动古诗教学走向审美育人的境界。

3.3 引导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审美与人格的双重提升

古诗学习的价值在于情感浸润与人格塑造的双重作用。〈小池〉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蕴含着对生命勃发与童趣天真的感悟,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对诗境的感性理解转化为情感共鸣。在朗读与交流中,当学生由视觉想象进入诗中意境时,容易唤起对自然的亲近感与热爱之情。这种由审美体验生发的情感共鸣,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判断与人格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将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促使他们在待人接物中流露关爱与善意,实现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统一。共鸣体验因此成为古诗教学中培养审美素养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结语:小学古诗〈小池〉的教学不仅关乎语言理解,更承载着意境解读与审美熏陶的双重任务。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直观感受与主动体验中走进诗境,形成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欣赏美感的能力,并在审美愉悦中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将情境化方法与古诗教学融合,能够拓展课堂育人的功能,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转向提供切实路径,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孙骏骅 戴建荣. 吟诵在小学古诗文创设情境中的运用探究 [J]. 小学教学研究 , 2024(28).

[2]吴静雯.创设情境在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中的运用[J].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12):52-54.

[3] 杨雪.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研究,2024(13):56-58.